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大二就建立個人工作室!跨域設計師分享創業歷程與品牌合作經驗
在大學時期,你曾與有創業的夢想嗎?竟然事務所創辦人周永祐,在大二就成立了個人工作室,開始接洽企業識別系統設計、動畫、寫作、辦活動等不同領域的工作,與各式各樣的創作者及品牌合作,逐漸在業界建立起自己的個人品牌!究竟他是怎麼做到的呢?跟著 映CG 的採訪,一起了解他的創業過程以及設計經驗吧!
與我們談談當初為何會創辦竟然事務所?
大一時,我開始接平面設計案,大多是朋友與同學介紹,由於沒什麼人脈與名氣,導致案源很不穩。大二時,案量開始變多,有希望長期合作、也有品牌商業合作,像是跟一個攝影團隊長期合作標準字等美術設計,或是幫一個想開公司的朋友,做 Logo 等視覺設計。出社會後,就開始跟更多人接觸,接到動畫、寫作或是企業識別系統設計,比較大型的設計。目前打算維持一人公司的規模,部分案件的合作會以外包形式配合。
進行創意提案時,你通常會怎麼準備?
準備創意提案前,通常我會先盡可能確認對方的設計需求,基本上會針對各個細節、業主想像,以及幾個可能的腳本方向做詢問。而在溝通上,我習慣以文字作為途徑,比較少從分鏡開始討 論,因為我認為比起用分鏡草圖,文字腳本的溝通較能精準表達內容以及重點方向。但如果專案中需要討論修改時,則經常會用到圖片、影片等作為風格討論的參考方向等。
設計是一種服務,所以重點是了解客戶的需求,把時間成本放在前期溝通上,才能減少來回修改次數,讓整個流程能順利走完。
by 竟然事務所創辦人 周永祐(Zhou Yong-You)
在看你的作品時,發現跟一些公司合作品牌識別專案。哪個專案是讓你印象最深刻?
最印象深刻的專案是一間位在曼谷酒吧的 Re-Branding (重塑品牌) ,大約是在 2019 年年底完成設計,今年二月新店也剛開幕,正在試營運中。主要是因為在合作上有各層面的討論,從一開始接洽時,品牌方就整理一份很詳細的視覺方向企劃,說明自己想要的設計,在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它也願意嘗試不同風格。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光是第一次談合作,就花了兩個小時,主要談很多關於「品牌策略」部分,因為它是一個比較有歷史的品牌,所以有很多新的經營理念以及想表現的方向,在過往的設計是沒出現的,所以才要重新再做一次品牌識別。剛好我對酒吧也有一些了解,所以給了一些行銷跟設計上的建議。另外,這個專案的討論都是以英文溝通,這也是我第一次接到以英文為主的國際專案。
呈上題,在與品牌合作時,你通常會去做哪些重點觀察?
通常我會去觀察該品牌過去的設計案例,從中瞭解對方偏好的設計風格、呈現手法與類型,並在討論中確認這次合作是希望做出與過去有所差異,還是延續以往的風格,以 2019 年與旅遊品牌合作的捷運平面廣告為例,那時我觀察到的是這個旅遊品牌經常是以紅底、白字為主題來應用(可以聯想到日本國旗的配色),同時也會搭配日本元素,像是飾紋等,因此提案和製作方向也經常以這兩大方向為主,同時字體的選用與排版方式等,也可以從該品牌的過往案例作為參考。
近期的動畫專案製作,最印象深刻的是哪一支?有遇到甚麼挑戰嗎?
我想應該是 2019 年《【0728】卡提諾狂新聞 #177」》這支影片的片頭動畫。當時專案時程很短,要跟導演與品牌方進行相當密切的討論、製作及修改,儘管是很趕的專案,過程中也還是嘗試了不同風格的變化。不論是配色、動畫風格與腳本,都是做到品牌想表現的樣貌。
另外,與政府合作動畫,也讓我印象深刻。雖然過去聽朋友說和政府合作會遇到請款流程較複雜或一些溝通不良的情況,但幾次的合作,都覺得跟一般民營企業比起來,差異並不大。像是經濟部工業局的案子,時間非常趕,大概只有5天,扣除前期討論,也只剩下2天可以做,而我的窗口是台灣設計研究院(當時還是台灣創意中心)的人,所以主要是跟他們討論相關設計內容,經濟部工業局只針對內容完整度及版權相關事宜做確認。討論上非常順利,也沒有朋友所說的那些麻煩。
如果要定義招牌風格,在視覺上,我的設計風格一貫是比較精簡。而動態上的設計風格則是比較平穩,不會有強烈的轉場等。
by 竟然事務所創辦人 周永祐(Zhou Yong-You)
你曾跟朋友舉辦過「名片設計工作坊」,分享一下舉辦這項大型的交流活動,帶給你的經驗或體悟?
先前舉辦幾次活動,最大的感想是現下活動的「互動性」、「交流性」蠻重要的,當參與者都很投入與其他人交流或互動時,現場的氣氛便能活絡,也能激發出許多合作的可能。所以在「名片設計工作坊」中,當某個議程要結束時,我們會進行一個互動題目,像是「你希望自己的個人名片傳達甚麼樣的個性」,而參與者會用桌上的便利貼寫下三個關鍵字,跟對面或隔壁的人進行交流與討論。活動上大概穿插了10多個小題目,讓大家了解彼此。而這樣的效果也帶來不錯的反饋,例如有些參與者在活動過後和我說,他們在活動上找到工作上的合作對 象。
在 Medium 寫作,對你的工作生涯有甚麼幫助嗎?
Medium 上 文章,對我來說大多是紀錄或整理,或許也藉此幫助到一些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然而在創作生涯上的幫助比較是間接的,因為目前沒有客戶表明是透過文章認識我,但有很多設計師會看到,因而跟我討論相關話題。而 Medium 文章對我來說最大的幫助或許是,因此有機會受邀到大學作講座和主持工作坊,過去曾談過作品集設計、履歷設計等,今年 2020 年三月會到大學主持寫作的工作坊,也會在五月的書展參與座談講座(在 Ma"ers 的攤位上)。2018 年進行了許多設計相關的文章寫作,近期比較專注在設計案上,但之後我也會持續在 Medium 上分享我的設計經驗與方法論等(或許也會嘗試分享更多經驗在 YouTube 頻道上)。
除了基本的製作技術外,還有什麼技能是你會建議就學的學生?
我會大力推薦學生把握就學時期開始接案,直接與業界接觸,不僅能提升「溝通」與「表達」的能力,也因為是學生時期,社會對學生的寬容度還蠻大的,在畢業進入社會後,就會很少有機會可以作各種大膽的嘗試。如果是想要經營個人工作室、個人品牌的同學,我會建議盡早開始嘗試,部分的經驗和體悟都是親身嘗試中學會的。而手繪技能、3D 軟體技術,這類學習週期可能較長的技能領域,我想也都是適合在學生時期就開始慢慢一點一滴的累積和訓練培養(特別是手繪技能,需要大量練習,很難在短時間速成)。
我也建議,勇敢地用設計展現對社會議題的看法,畢竟設計是一種社會性的服務,如果沒有核心議題討論,就只會淪為視覺上的呈現,這樣的設計可能就不太完整
by 竟然事務所創辦人 周永祐(Zhou Yong-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