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當男孩遇見男孩,動畫短片《一班車的距離》帶你回到青春時的酸甜!
在 Podcast 節目【發車啦!畢製老司機】Ep10,我們採訪了臺藝學生,談談畢製創作的幕後故事。(延伸閱讀:【發車啦!畢製老司機 X 放視大賞】臺藝多媒的創意魅力學!突擊「校園出巡 GO」 ft 林思翰、陳柏尹、臺藝畢業生)。而本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入圍金點設計獎的動畫短片《一班車的距離》,團隊是怎麼創作的。
喜歡這集節目,想聽聽更多業界人士分享經驗,歡迎到 Spotify、Apple podcast 等網站訂閱【發車啦!畢製老司機】節目。
分享《一班車的距離》的靈感來源?
高浚晏:其實正片的劇情與一開始的發想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中間與老師討論後,打掉重練很多次,但唯一不變的是「火車」元素。靈感是來自搭捷運時,看著進進出出的人們,想著在同一個時空、環境下,我們會與許多陌生人擦肩而過,這短暫相遇的機緣,是否表示我們與這些陌生人之間其實存在著共同點。於是我想在動畫中,表達出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瞬間。
談談劇中象徵性的「車」?
高浚晏:我們在動畫中安排了兩個象徵性的道具,一個就是「車」,它象徵人際關係的空間,甚至是一種機緣,人們會在車站等待,有些車會直接離去,有些車會選擇靠站停,面對相遇的緣分,我們希望傳達「把握命定的契機」,不留下任何遺憾,就如同動畫中的結局。另一個就是男主角書包上的「別針」,原本是前一個故事所運用的符號,我特別喜歡,所以才留在本片中。主要是連結兩個主角,作為一種情感上的共同點,不論觀眾對兩位主角解讀的是友情還是愛情,它都不影響動畫想表達的意涵。
動畫最後有個致敬清單,可以聊聊參考這些作品中的哪些元素?
高浚晏:在《一班車的距離》中,主要是想傳達兩位主角間的情誼,所以我們參考許多動畫,看看導演是如何在故事中傳遞這些情感關係,像是《可可夜總會》的親情、《大英雄天團》的友情與親情、《in a heartbeat》的愛情、《kitbull》的動物情。而在觀看這些動畫的角色互動中,我可以很明確了解親情、愛情、友情的差別,並幫助我去形塑兩位主角的互動,達到我想要的效果。
而有些鏡頭,例如男主角躲躲藏藏的畫面,也是參考《in a heartbeat》的橋段,也不少人跟我們反映與該片有些相似,但其實我們盡力去注入自己的元素,但後來發現越不想朝某個方向,越會向那邊走 (莫非定律),於是我們還是順其自然。另外第一幕的運鏡也致敬一部我非常喜愛的皮克斯動畫短片《Paperman》,這部片男女主角的相遇剛好也是在車站上。
場景感覺是取材自生活中常見的車站,針對場景建模有遇到甚麼困難或挑戰嗎?
蘇艾苓:因為場景主要是車站與房子,在建模上沒有特別困難,因此我把重點擺在火車上,希望做的精緻一點,讓視覺效果更有可看性。相對建模來說,我認為更困難反而是畫貼圖,畢竟希望做到擬真的效果,所以我嘗試繪製不同材質,去比對哪一種效果最好,甚至是連物品的汙點都必須繪製,不然會看起來假假的,整體視覺效果就會大打折。
可以談談你與夥伴是怎麼合作的?
高浚晏:由於我們在前期花了比較多時間修改劇本,所以製作動畫的時間少很多,加上這是我們倆第一次挑戰全 3D 動畫,所以大多都是邊做邊學,也會遇到許多困難或挫敗,所幸有隊友的扶持,讓我能夠完成《一班車的距離》。分工部分,劇本撰寫及大多數動畫製作都是共同負責,我主要擔任導演,也由於是兩個人製作,所以比較沒有製片的角色,兩個人共同盯進度,提醒對方製作時程。
蠻喜歡角色有帶點髮絲的細節,你們有特別針對這點做甚麼加強嗎?
高浚晏:當初提出要做毛髮的想法時,老師反而不太建議我們去做,可能是因為比較少人嘗試,但我們兩人都蠻堅持要在畫面細節上下功夫,於是開始自學 Maya Xgen ,並請學長姊從旁協助、教導我們。儘管邊學邊做總是會出現小 BUG,但能夠用筆刷做出想要的髮型,甚至能輸出不錯的效果,這份經驗還是相當珍貴。
給觀看此報導的學弟妹,關於在畢製創作的建議?
高浚晏:為創作設定目標固然是好事,但還是要取得一個平衡。不要貪心想全部都要,適時地做取捨,並進行心理調適,反而才能在時間內做完,也會在創作過程中比較順利與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