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你所不知的馬來西亞設計新浪潮?專訪台馬雙向設計交流論壇活動統籌林旂鋒
台灣與馬來西亞一直都有不少的學術及藝術交流活動,包含音樂、影視、美術產業,然而設計圈卻顯少有類似的交流,直到金曲 25 後,台灣年輕、富有活力的設計,隨著訊息無國界的社群時代,衝擊了馬來西亞的設計圈,讓許多當地的設計師都開始關注台灣設計,也漸漸地改變了他們的設計思維。來台剛好滿十週年的設計師林旂鋒,也與我們分享他對馬來西亞這幾年設計風潮轉變的觀察,就讓我們重新認識馬來西亞,認識當地的設計新風貌。
將台灣的設計知識帶往馬來西亞
受訪當日,正好是林旂鋒來台的第十年,回想初來台灣的時光,心理滿滿是感觸。當年以交換的身分來到台灣念商業設計,本來只是想開開眼界,到不同地方去學習,沒想到這一待就是十年,還在台灣設計工作室上班,並參與許多大型活動的視覺設計。雖是華人,中文聽說讀寫都可以通,但旂鋒最難適應的仍是語言溝通上的習慣,他說到:「不論是上課或是工作討論,馬來西亞都是全英語溝通,到了台灣就都變成全中文,雖是馬來西亞華僑,跟朋友家人也都以中文溝通,卻還是有些不習慣。」他也補充說道,這樣的不習慣也僅發生在剛來的時候,比起去日本或是歐洲,算是沒有語言隔閡了。
旂鋒在台灣接受了許多教育資源以及職場經歷的培養,能與產業人士面對面交流,對他來說,都是非常難得、寶貴的經驗,這也讓他開始動起一個新念頭-希望把自己在台灣獲得的資源,也能帶向馬來西亞。他表示,馬來西亞設計產業比較封閉,相較於台灣,知識不太流通、業界的互動也偏少,資源也有限。所以希望舉辦台馬雙向設計交流論壇,為馬來西亞的設計產業注入新能量,帶來更多產業人士間的互動,同時也希望台灣人也能了解馬來西亞設計的風貌,推廣兩地產業間的交流,甚至是合作的可能。
翻轉馬來西亞的設計印象,建立新浪潮
在馬來西亞做設計,首先要考慮當地的族群多樣性。馬來西亞主要有三大族群最大族群是馬來人,其次為華人、印度人。種族多樣性也造成語言多樣性,雖然英文為馬來西亞的共同用語,但若要做一個海報或是平面設計,除了英文外還要加入馬來文或是中文,設計上會更多實際面的考量。再加上馬來西亞從古自今一直都是商船、貿易往來的中樞,所以產業上比較偏向廣告、品牌設計,跟台灣的多元藝文創作相比,顯得比較單一,各方面的設計資源有限。旂鋒更進一步說明,台馬設計風格的差距,他認為:「由於兩國殖民背景不同,設計風格也有明顯的差異,像台灣比較偏向日系,馬來西亞比較多歐美風格的作品。我對馬來西亞的印象是,設計風格蠻繁多,因為三大民族皆有各自的文字、色彩圖騰、節慶文化等,所以會有很多不同的視覺元素可以拼湊,配色也比較光鮮亮麗、明亮。」
然而馬來西亞的設計風格,也隨著第 25 屆金曲獎頒獎典禮後,開始有所轉變。許多設計工作室漸漸跳脫歐美或是當地的傳統風格,走向類似於台灣或日本的設計。像是旂鋒最推薦的馬來西亞動態設計工作室 FNL PRJCT,他們的調性比較接近台灣,帶點粉嫩柔和或鮮豔明朗色彩,在馬來西亞設計圈獨樹一格,走出了自己的路。他們的作品包含當地 NIKE 的形象影片,中國 Airbnb 動態影像,或是號稱馬來西亞 Uber,名叫 Grab 品牌的動態影像等等。另外,平面設計工作室 LIE,也是旂鋒非常推薦的馬來西亞設計品牌,該公司的創辦人曾到日本就學並參與專案,後來回馬來西亞開工作室,在當地做平面及品牌設計。他的設計風格在馬來西亞很獨特,畢竟整個設計圈以歐美風為主,很少像他做日式簡約風格。
透過台馬交流引發更多設計的可能
談回台馬雙向設計交流論壇,林旂鋒將在台灣、馬來西亞兩地各辦了一到兩場的講座,邀請兩地的設計師分享自身的創作經驗。台灣場邀請了馬來西亞知名平面設計師林傑以及出生於金門的台灣設計師王胤卓,針對「印象」去談他們對於台馬兩地設計面貌的觀察,以及如何用設計去塑造地區文化。馬來西亞場則是邀請了台灣 MG 大神林思翰、FNL PRJCT 合夥人 Jim Chuah、多元跨域設計師宋政傑、Magdalene Wong,一起暢談「學習」的方法與過程。旂鋒向我們解釋:「學習分為兩個主題,一個是自學,一個是分享,透過自學讓自己掌握更多技能,並藉由分享自己的設計經驗,獲得各方的知識回饋,並提升或改進自己,這都是一種『互動式』的學習。」
馬來西亞場以「學習」作為主題,則是因為當地學習、知識共享的風氣並不興盛,中文資源也不多,讓有心想學習的人只能找國外的知識平台。台灣社群常見的資訊懶人包、設計過程幕後分享、系統化的知識課程,值得被推廣到馬來西亞,促進馬來西亞設計圈的內部交流。旂鋒也進一步向我們分享,為何想將台灣的設計資源帶入馬來西亞的原因,他表示:「近幾年,中國資本大量投入馬來西亞,導致當地對於中文設計的需求增加,但馬來西亞關於中文字體的設計知識,或是以中文為主的文章及課程都偏少,所以希望能藉由台馬交流,注入一些相關知識,引發更多設計的可能性。」旂鋒期望馬來西亞設計產業的風氣不再是封閉、各做各的,而是像台灣一樣,透過交流創造更多想像空間。
台馬雙向設計交流論壇馬來西亞場的講師介紹
轉變成斜槓青年,面向更遠大的夢想
第一次舉辦大型活動的旂鋒,也向我們坦言擔任活動統籌所遇到的狀況,其中讓他學習最多的,就是身分轉換上所產生的思維轉變,他舉例,做設計能依照活動方給你的單一主題發想,但辦活動則必須自己去思考,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把活動的基本架構訂出來,像是活動形式、規模,才有辦法去訂主題,找講者。「我覺得做設計與辦活動的差別在於,設計是一個微觀 zoom in 的眼界,辦活動是一個宏觀 zoom out 的視角,去看更全面的事情。」旂鋒也提到,過往做活動設計時,很常抱怨主辦方給我們太少時間。但真的變成主辦時,卻發現有很多東西需要處理,包含活動文案,主題定調,前製會卡了很多事情。導致在託付設計團隊創作主視覺,也希望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做出。體會到不同身分,工作都會有不同的為難與困擾,但共同都是希望將本分做好,交出最完美的設計與辦好最完美的活動。
隨著設計圈每年都有新生代加入,為產業帶來更豐富的能量,旂鋒認為自己不能只單純做設計,而是要面向更宏大更多元的目標前進。於是他開始舉辦活動,讓自己嘗試多元的職涯發展,去挖掘潛在的可能性。不論是做設計或是辦活動,他都希望自己是台馬兩地的橋樑,連結兩地的設計圈,創造更多交流與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