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Netflix 電影《愛爾蘭人》幕後直擊,一窺名導馬丁‧史柯西斯與團隊如何打造逆齡特效!
曾執導《華爾街之狼》、《雨果的冒險》等奧斯卡得獎作品,世界知名導演馬丁‧史柯西斯(以下簡稱馬丁),今年於 Netflix 上推出黑幫史詩片《愛爾蘭人》,不只橫掃美國各大獎項,包含金球獎五項提名、影評人協會獎等,成為奧斯卡獎項大熱門,許多影視媒體也將它列入年度最佳影片,甚至在爛番茄上獲得 96% 新鮮度與 86% 爆米花指數,到底它有甚麼魅力能讓評審與觀眾都唯之瘋狂。外媒 befores & afters 採訪了《愛爾蘭人》特效團隊 ILM 視覺效果主管 Pablo Helman ,談談他們如何將勞勃狄尼洛(以下簡稱勞勃)與艾爾帕西諾等重量級、高齡演員變年輕,並實現名導所追求的精美視效體驗。
《愛爾蘭人》的誕生
這聽起來就是我想製作的另一部電影
by 馬丁‧史柯西斯
2015 年,在製作電影《沉默》時,團隊被馬丁‧史柯西斯邀去吃感恩節晚餐,並在聚會中開始談論電影相關話題,Pablo Helman 甚至幽默地說了一句:「顯然,馬丁喜歡談電影。」當時 Pablo 認為馬丁正在進行《Sinatra》前製準備(文章未詳細說明,但編輯認為這裡指的應該是知名演員與歌手法蘭克辛納屈),於是 Pablo 提出「製作一個年輕版 Sinatra」的想法,不料馬丁居然回應:「這是一個非常棒的主意!這聽起來像是我想拍的另一部電影,叫做《愛爾蘭人》。」之後,他開始詳談這部電影,並立刻將腳本寄給 Pablo,《愛爾蘭人》的創作於此展開。
在讀完劇本後,Pablo 向馬丁‧史柯西斯表示:「我真不敢相信我們要拍攝這樣的電影!」緊接著兩個人開始談論特效製作的可能性,由於馬丁與勞勃狄尼洛不太希望特效去干預表演或是他們想做的事,但用特效呈現,勢必要將所有物件做拆解並加以控制,因此才需要綠幕(拆解背景)以及動態捕捉(拆解物件動態)的存在。經過一番討論,馬丁對創作的堅持讓《愛爾蘭人》的特效製程跟其他電影不太一樣,特效團隊必須突破框架,重新思考並解決製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
重建《四海好傢伙》的特效實驗
在 2015 年,若特效團隊要進行臉部動態捕捉,主要會使用專門為臉部動補打造的立體攝影機頭盔與記號筆,取得演員的表情動態資料。但馬丁堅持:「不要立體攝影機頭盔、記號筆等相關設備。我要演員們在現場,互相看著,即興表演。我知道這樣的技術突破需要很長時間,請幫我做到」
在一陣思考過後,Pablo 決定把握機會,去突破技術的想像。之後他會見製片人,提出了一個實驗「重建《四海好傢伙》的勞勃狄尼洛」。挑選該電影中一顆對話特寫鏡頭,來嘗試如何在不用臉部動補技術的狀況下,將現為 74 歲的演員樣貌,變成當年的魅力小生。於是製片團隊為實驗重建該鏡頭的場景,然後放置三台攝影機拍攝,只是沒了動補設備,團隊到底該如何去獲得演員的表情動態資料。Pablo 說道:「沒有捕捉設備,那我們擁有什麼?有大量的幾何體-3D 空間中的演員表現、有照明、有紋理。如果我們想出一種方法來捕捉演員全方位的表演,就可以獲得所需資料。」於是三台攝像機,其一是主要的膠捲攝影機(導演、攝影所要的),再來是旁邊的是捕捉資料用的 RGB 攝影機,在錄製表演後,團隊將所有材料帶回公司,在八到十週的時間裡,完成了大約八秒鐘的表演,當團隊顯示給馬丁與勞勃看的時候,他們也非常滿意,讓電影從準備變成「綠燈」(這邊講到green-light。它是指對於一項計畫下達「准許」或「往前發展」的動作。在影視圈,對某項計畫下達「綠燈」指示,是指正式同意核准製作所需的預算,並讓計畫從發展階段前進至前製和主攝影階段。)
用紅外線攝影機取代臉部動補設備
在實驗過後,團隊確認技術可以達成後,接著就開始創造製程,為了要讓捕捉資料用的攝影機連接主要攝影機,以便資料不被遮擋,畢竟該技術處理燈光和紋理時,若遮擋照明就會出現問題。為了要避免該狀況,唯一的方法是創建一個受控環境,既能捕捉演員也不會改變場景的燈光,於是團隊開始考慮紅外線攝影機,Pablo解釋:「如果捕捉資料用的攝影機是紅外線,就可以把受控環境帶給演員,而不是讓演員進入受控環境,不會影響到表演的真實度。」因此,團隊與位於洛杉磯的 ARRI 和 DP Rodrigo Prieto 合作,修改攝影機硬體與軟體,為它們加裝紅外線相關設備(該解決方案稱為 Flux)。像是在紅外線熱像儀的鏡頭前加了一個環,當演員被紅光照亮時,佈景顏色不會被改變,在軟體上,團隊希望它可以捕獲紅外線和RGB訊息,並計算燈光和紋理,進行網格劃分及逐幀變形,以便修改幾何圖形,讓後製更為方便。
Pablo 也說明跟馬丁合作的一些經驗談,他表示:「他非常專注於藝術,並在乎演員的表演。對他來說,演員的眼睛、表情是他想捕捉的一切,所以從前額到下巴都會用特寫鏡頭。他對《四海好傢伙》的特效實驗感到滿意,但我必須提出一套製作流程,既能不讓財務狀況超支又達到導演要求的美學。否則電影最終會陷入困境。」另外,Pablo 也提到使用紅外技術帶來的挑戰,電影中所有汽車都是 50 年代和 60 年代,所以擋風玻璃上有很多鉛,若攝影機在擋風玻璃外面,而演員在擋風玻璃後面,則紅外光不會通過,團隊將什麼也看不到!。因此,團隊必須從中取出所有的擋風玻璃,於是電影中所有擋風玻璃都是 CG。
重視現場表演的馬丁‧史柯西斯
至於身體的變化,團隊原先是想讓符合年紀的替身與演員進行導演想要的表演,並進行後製合成,但這在馬丁執導的電影是不可能發生的,最大的原因是他們在拍攝時會不斷即興發揮,Pablo 舉例,拍攝一個 2 分鐘的片段,實際可能會花 20 分鐘,因為演員就算演完該場戲,導演也不會喊卡,他們不是重新開始演出,就是要在過程中即興發揮,去推展劇情的發展。因此無法用替身的最大原因是,馬丁想要補捉演員最棒、最獨特的演出。對此,團隊必須改用 3D 技術來改變演員身體的某些部位,像是下巴和脖子。於是在拍攝時,他們聘請了顧問,將 3D 技術專用項圈裝到演員身上,讓演員在表演時,能保持某些身體姿勢。這是在不會干擾表演的情況下,讓後製能更為順利的方法。
另外,在拍攝《沉默》時,他發現馬丁很喜歡補充鏡頭。Pablo舉例,當拍攝兩個演員的對話戲時,通常會先拍好一位再拍另一位。但馬丁會放置兩個攝影機,一個在 A 演員上,另一個在 B 演員上,這要歸咎於他喜歡即興表演,他想要演員自然的表現與反應,這也意味者他很少重新再來。Pablo 繼續說明:「會這樣做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對演員而言,眼神視線是很重要的。」根據一些研究,人類的動作都經由跟睛去表現的,無論是手勢,坐姿等各種行為方式,總是通過眼睛來觀察,因此,眼睛不僅在追蹤眼前的人,還會去尋找環境並進行調整。馬丁相當重視「交流」,所以幾於這個因素,團隊必須用實景去拍,所有的表演都是在現場進行的。
完成技術突破,開始思考創作的本質
談回《愛爾蘭人》獨特的特效逆齡製程,Pablo 進一步說明,這次所用的軟體系統能查看所有燈光,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對所有攝影機(主要與蒐集資料)拍攝的臉部進行佈局和匹配,讓後製能以3D方式改變所有面孔與肩膀。再來會進行燈光位置的計算。Pablo 解釋:「我們必須設置 Lidar (光學雷達)的每個設定。每當燈光發生變化時,我們都必須使用激光雷達,因為它能為我們提供了燈光的幾何形狀。使用它後,就能知道儀器在哪,也就能使用HDRI資料,這些資料可以告訴後製,關於光線的強度與顏色。」將激光雷達結合起來後,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燈光強度與位置。然後,再按下按鈕,通過所有攝影機,去逐幀計算,讓團隊創造的年輕角色模型與現今年老的演員進行比較,比如說,這一幀要更改,它會用幾何變形去改變。接著,再執行下一幀,一直到這顆鏡頭完成。這樣的製程技能捕捉演員當下的表演,並將其套用在特定模型上,例如 24 歲的角色或 80 歲。
上述所談大抵都是技術問題,但特效除了在技術有所突破上,重點還是擺在你如何用技術去「設計」。馬丁在《愛爾蘭人》所需要的畫面,是這個角色30年前的樣貌,而不是勞勃30年前的樣貌。所以重點不是重現他在《四海好傢伙》飾演 Jimmy Conway 的外表,而是要做出年輕時期的 Frank Sheeran (《愛爾蘭人》是改編自這位真實人物的故事)。所以不論是勞勃還是另一個演員喬派西,馬丁希望他們看起來像真實的人,所以團隊要做的是創造,而不是模仿。
回歸到創作上,團隊也面臨到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逆齡特效看起來更真實,並有一致性。特效總監除了跟化妝師對談,理解是甚麼因素會讓人體看起來是真實的,團隊也做出一種名為Face Finder的AI解決方案,這是視覺效果副總監 Leandro Estebecorena 兩年來的研發成果。他匯集了三位《愛爾蘭人》主演(勞勃狄尼洛、艾爾帕西諾、喬派西) 30 到 55 歲參與的所有影像片段,並將其分類。接著,團隊將正在拍攝的鏡頭渲染成一張圖,讓 AI 程序能根據此圖在資料庫中搜尋,並提供相似的圖片。若演員在移動且攝影機正在運行,也可以藉由 AI 尋找相同的燈光、運鏡或構圖。這樣的解決方案,能幫助團隊進行內部審閱,讓這些年輕的角色有一致性。Pablo 說道:「特效不只是經過導演或其他工作人員的審視,還會經過 AI 做檢查。幫助我們加快製程。」
對創作有堅定的想法,讓特效工作事半功倍
外媒進一步詢問為何不用數位替身的系統,Pablo 解釋,Disney 研究的 Anyma 系統在整個製程有太多限制,首先它必須要有一個受控環境,這就違背原先設計實景的初衷,光這點就不太允許,更何況他還有複雜的問題要去處理。但團隊仍有使用 Disney 另一個 Medusa 系統,演員必須在兩分鐘表現數百個姿勢,讓系統知道這個人的動態能做到如何。接著,團隊使用 Light Stage 來獲取所有皮膚,紋理和毛孔細節以創建資產,用來製作出上述技術做不到,需要數位替身的鏡頭。
最後 ILM 為《愛爾蘭人》製作 1750 張特效畫面,神奇的是這 1750 張居然只剪掉了 40 張。以往特效鏡頭製作,最終都會刪掉近 10%~20%,或是額外做修改。但《愛爾蘭人》三小時半的片長,居然刪了大約 1%。Pablo 讚譽馬丁雖然對特效技術不是很了解,但他卻很了解自己要甚麼畫面,並不會突然做改編,以至於特效重新渲染或製作。而馬丁非常信賴特效團隊,對於他們的要求都不會拒絕,甚至會準時交團隊所需的資料。這樣完美的合作過程,讓 Pablo 印象深刻。
《愛爾蘭人》特效團隊包含ILM、SSVFX,Vitality Visual Effects,Yannix,Stereo D,Bot VFX和 Distilled VFX 等好萊塢知名特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