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從真人版《花木蘭》幕後,看電影特效製片的工作日常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已在亞洲地區上映並上架自家串流平台 Disney+ 幾個禮拜,儘管評價兩極,但關於戰鬥場面與「鳳凰」的特效,仍展現出好萊塢特效工藝的水準。外媒 Befores and afters 採訪《花木蘭》的特效製片 Diana Giorgiutti,談談她如何與各大特效公司合作,一同在時程內完成電影令人驚艷的視覺效果。
解析腳本了解需求,向眾多特效公司分配工作
特效製片最大的任務就是管理時程、控制特效預算花費,聯繫特效公司並分配、委派工作給他們。而 Giorgiutti 在《花木蘭》,與特效總監 Sean Faden 保持密切討論,確認好與哪些特效公司合作後,就會解析腳本給這些公司,邀請他們製作指定的視覺效果。「幸虧《花木蘭》特效沒那麼龐大,不需要花太多心力去分配工作,在與 Sean 討論和思考後,我們進入 Weta Digital 的帝國城中拍攝,並委託給 Framestore 製作鳳凰特效(原先並非鳳凰,而是更大的角色),之後我們與索尼內部的特效公司合作,製作所有戰鬥與雪崩場面,最後將數位繪景的工作交由 Image Engine。」
《花木蘭》跟部分商業大片的製作情況相同,在上映前 2 ~ 3 個月會積累許多額外的特效工作,這時需要引進另一家特效公司來支援,Giorgiutti 提到 Crafty Apes 當時製作約莫 400 多顆的附加鏡頭。她繼續說道:「每家特效公司的工作幾乎都很複雜,常常牽涉到關於環境的工作,特別是皇宮中必須花更多心力製作。大約有 250 顆鏡頭,場景設定在戶外,卻是在室內用綠幕拍攝,包含結局木蘭與布利可汗在竹子宮殿戰鬥的畫面。」
提到鳳凰一角,本來是想讓它取代 1998 年動畫片的木須龍,讓它與木蘭旅行,一起成長茁壯,進而在故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Giorgiutti 表示:「鳳凰原先有 100 顆鏡頭,但最終只剩下 19 鏡頭,因此需要更多不同的影像特效,呈現出木蘭的成長。」在修改劇情之際,Giorgiutti 則必須重新分配特效工作,讓負責製鳳凰的特效公司繼續製作其他特效,然而要找到以特效為中心的鏡頭,花費製片許多心力。
運用數位工具管控電影製作進度
作為特效製片,Giorgiutti 要監控數百張 VFX 鏡頭的製作進度,因此他選擇使用 Excel 來幫助他進行專案管理。她解釋:「我幾乎透過這個軟體工作,這可能是一種怪癖,雖然我知道 Apple 有自己的軟體,但是 Excel 仍然是管理龐大的電影特效製程與預算的最佳選擇。另外,我也用 File Maker Pro 管理和追蹤所有鏡頭的數據。通常我會在準備階段就開始建立數據庫,之後將鏡頭交給特效公司時,整個數據庫就會開始全面啟動。」
除了追蹤製程,溝通也是身為製片最重要的工作之一,Giorgiutti 選用 cineSync 與特效公司定期討論。「我使用 cineSync 已很久,儘管市面上還有其他新的溝通工具,但 cineSync 仍是最好用的。」然而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Giorgiutti 也不得以選用影片會議軟體,與特效公司遠端開會。其中 Zoom 和 Blue Jeans 是她最常使用。
看不見的特效,才是最引以為傲
儘管《花木蘭》有不少數位繪景、效果模擬和角色動畫的特效工作,但 Giorgiutti 最愛的反而是在銀幕上看不出是特效的特效。舉例來說,電影中的黑風馬 (Blackwind) 其實是用 CG 製作而成,女主角會在綠幕拍攝騎乘的鏡頭。Giorgiutti 補充:「當女主角騎著馬,沒有全速奔跑時,人們也看不出它是 CG,這是非常棒的事。我特別喜歡她穿越雪崩營救陳洪輝(新兵)的那一刻,以及她追趕布利可汗進入火山的鏡頭,完美表現了馬的動作與特效。」
製片日常-制定預算、溝通開會、了解拍攝與剪接狀況
前面有提到,特效製片需在前製期與特效總監合作,解析腳本給特效公司。而解析腳本一部分是為了預算,一部分則為了釐清道具(資產)和鏡頭,Giorgiutti 提到,她必須去抓出所有特效人員和費用,以及像是光達掃描、元件製作、素材影片拍攝 (Plate shoot)、Mocap 動作捕捉和辦公文具等等開銷。
前製工作不只解析腳本,Giorgiutti 和 Faden 還必須每週參與一至兩次,由導演主導的電影前製會議,或是與其他部門負責人(HOD)討論,電影某些複雜場面的拍攝方法。儘管大部分的場景都是在紐西蘭拍攝,但團隊也計畫去中國拍攝一些素材。Giorgiutti 說明:「由於《花木蘭》是一部具有史詩場景的戶外電影,所以整個團隊分為兩塊-主要團隊和第二拍攝團隊,這帶來不同以往的挑戰。主要團隊負責管控整個拍攝過程的所有內容,然而紐西蘭的網路不佳,兩個團隊之間的溝通會因而被限制。」
雖然第二拍攝團隊的攝製時間不到主要團隊的一半,讓特效師能有喘息的時間,不會被兩倍的工作給壓垮。然而身為製片的 Giorgiutti,則必須花費時間在主要團隊跟第二拍攝團隊間來回奔波,以便了解他們所拍攝的內容,以及額外增加的特效需求。在某些狀況下,製片也必須解決突發問題。「我的職責必須要每週與拍攝團隊、特效公司聯繫,這樣才能掌控好製作情況,以免不必要的緊急事件!」Giorgiutti 補充。
到了後期製作,Giorgiutti 會繼續提供鏡頭給特效公司,並與剪接團隊一同工作,確認剪片情況。「與剪接師工作是管理電影時程的重要關鍵,可以從中了解電影的製作情形,之後與特效公司交流現階段的剪輯狀況。讓所有人對於電影的製作方向有自信!」從這一席話可以看出,作為特效製片必須從中協調各部門,讓所有人感受電影的創意內容,也難怪 Giorgiutti 最後會說。
如果沒有特效公司,我們將無法推出任何特效大片。它們讓觀眾可以看到引人入勝的視覺效果。因此我向這些藝術家與創作者至上最高的敬意!
by 特效製片 Diana Giorgiutti
本文經 Befores and afters 授權發布,內容僅有做字詞修改,保留作者所述內容,但不代表映CG 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絡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