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燈光設計是視覺呈現的重要環節,好的光影能將情緒渲染至畫面,讓觀眾深陷故事之中。德國知名影視製作公司 SEHSUCHT 的 3D 燈光師 Ivan Pechalin 以自身的燈光設計經驗,分享打光的 8 個基本訣竅,從前期規劃到算圖輸出,透過這些基礎技巧讓你的燈光渲染之旅暢行無阻!
一、尋找打光素材/動畫片段
首先尋找打光素材 / 動畫片段 。
方法 1 :找人協作 透過 ArtStation 、 The Rookies 、 LinkedIn 以及 學校環境找動畫師或建模師等 藝術家 共同製作。二、縝密的前期規劃
事先擬好完備且清楚的計畫,才能避免突發狀況導致進度停滯不前,也更好掌握整體製程。接著調整初始動畫,除了自己檢視外,邀請經驗老到的創作者觀看作品並諮詢反饋,更能突破製作時的盲點。最後仔細研究每個畫面跟構圖,並與協作動畫師討論、修正以及調整,增進作品的完整度。同時可以分工,如本作除了燈光外,角色與場景的材質也是由我一手打造。
三、確立畫面氛圍
燈光設計與故事相輔相成,因此在打光前要先確立場景的氛圍,畫面與故事情節才能維持一致。以本作為例,情境是一名男子嚴肅地講述某個重大陰謀,這時音樂也帶起緊張的氣氛,我便將畫面主題奠定為「危險與緊迫」,一旦掌握住想呈現的氛圍就可以進入找參考資料的階段。
四、參考資料
在燈光設計上,可以透過 Shotdeck、 Unsplash、Artstation、Youtube 與 Moviecaps 等網站尋找電影畫面、攝影等參考資料。這部作品我就是以《刺殺終點戰》(Terminal)的劇照作為燈光風格的主要參考。
五、分析參考畫面
首先剖析 4 個要點:
1.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打光方式?
2.畫面傳達了哪種情緒?
3.是在講怎樣的故事?
4.使用了什麼構圖方式?
接著透過分析電影劇照拆解光源,分成「黃線」的主光、「紅線」的邊緣光 (Kicker Light)、「藍線」的三角光 (Rembrandt Triangle),最後是「綠線」的光影交界線(Terminator Light)等。
六、設置燈光
開始打光後,會先從參考畫面中挑選合適的燈光設計,調整後運用進作品裡。
以本作為例,首先我仿照參考圖,從畫面左側以暖色系打「橘線」的主光,接著自右側打上「紅線」的邊緣光,與「綠線」的光影交界營造臉部的立體感。最後再以藍綠色打「黃線」的邊緣光強化窗邊的光影效果,創造畫面的色溫反差。
外部環境則是使用夜晚紐約市的全景 HDRI 貼圖,營造透進窗內的繽紛光影。接著在室內增設光源,加強整體光線的方向性。最後加入Portal Light也能大幅提升室內環境光的渲染效果與品質。
七、檢視畫面的燈光效果
動畫是眾多連續圖像形成的藝術,如何保持每幀燈光效果的一致性,無非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首先會選 2 至 3 個影格來細修燈光設計,以確保整個片段的光影維持一致的風格。接著將其簡易算圖輸出,透過檢視完整動畫,來掌握打光的效果。同時我也推薦閱讀 Chris Brejons 的燈光設計書,本書堪稱燈光師寶典。
八、渲染與後製
打光完成後,接著是輸出最終成品。這個階段有 3 大重點能讓後製流程更加流暢。
(一) 將角色與背景分層渲染
將場景拆解成「角色層、背景層與物件層」。分層渲染不僅便於後製修改,同時也省下得整個場景重新算圖的時間,加速調整 3D 場景的過程。舉例來說,當場景中只有角色的臉部貼圖需要調整,我們可以僅重算角色圖層,不需要全景渲染,小瑕疵也較容易後製修補。操作上推薦參考 Arvid Schneider 的影片教學,能更清楚了解設定流程。
(二)預設後製通道
為了提升後製的順暢度,在算圖時先設定好「渲染通道以及 AOVs (Arbitrary output variables)」。這項設定不僅讓我們能清晰辨別圖面的雜點與瑕疵,同時便於針對場景的各別區域後製調整。
(三)設置 Light Groups
於渲染引擎中設置 Light Groups,算圖輸出後可直接後製調整燈光設計,省下重新渲染的時間。可以參考這部影片的設定教學。
(四)熟悉渲染引擎
這個階段可以先從閱讀渲染引擎的官方指南開始,比如 Arnold 的指南就十分淺顯易懂。了解渲染引擎,也能讓製作過程更有效率。
此外,Alexander Corll 的課程顛覆我對於燈光渲染的想像,推薦想更詳細學習相關內容的讀者參考。
資料來源: The Rookies 。文章由映 CG 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