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18禁】揭露 LGBT 族群的歧視,專訪金馬最佳動畫短片入圍《可愛》

實驗性動畫一直都給人難以親近的感覺,然而動畫短片《可愛》,用大量抽象的符號、具有風格的手繪大色塊,表達出快樂中帶點悲傷的氛圍,讓人印象深刻。不僅入圍台中國際動畫影展學生競賽、台北電影節,還入選了華語電影榮耀,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五強。跟著映CG 的腳步,一起來看導演的創作理念,以及幕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吧!

鍾承旭

台北藝術大學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動畫所畢業生,以實驗性超現實的動畫風格,探討當代人類的戀愛與情慾關係,並著重在 LGBT 議題上。 

跟我們聊聊可愛故事的靈感來源以及想傳達的議題?

《可愛》是我研究所的畢業製作,我一開始發想時,是不希望有很清楚的故事結構,畢竟過往做過很多,以故事結構為出發的影像創作,這次我想要試試看抽象的敘事。於是我將繪製過的 100 個圖像草稿拼湊在一起,並整理出它們的共同性。後面才發現,這些圖像大多關於性別、情感、愛情關係,跟我過往的作品是同一個命題與脈絡,於是我把圖像拼湊成一部不太清楚但又能傳達意識的動畫。  

我想傳達的 是LGBT 是一個很勇敢、美麗的族群,但可能受到某些社會議題的渲染或討論的影響,讓這個族群開始展開分歧。所以動畫短片《可愛》其實就在說明,LGBT 族群內部的歧視現況,它就跟異性戀社會一樣,不可能只有完美、純然正向的一面,特別是在身材、種族方面的歧視,是蠻常發生的。 

雖然這個族群有令人挫折的地方,但整體上還是「可愛的」,就讓我們一起進步。

by 鍾承旭

導演歷年來的作品,幾乎都跟探索情慾有關,為何導演會選擇這樣的主題呢?

我歷年來的作品都跟身體、情慾有關係,其實有部份是因為,我覺得這世界已經有非常多主流且健康的動畫,我想走不同的方向,開拓動畫創作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我自己對於情感比較敏感,很常繪製我腦中關於情慾的速寫,這是源自於我創作的習慣。最後,我深受香港動畫導演黃炳的啟發,不僅因為它很多作品都是關於情慾,還有他所展現的動畫美學與鏡頭語言,都影響到我的創作生涯。

我不覺得情慾是愛最重要的一環,相反的,我認為愛最珍貴的地方在於,每個人對它的觀點都不可以是不一樣的。

by 鍾承旭

動畫從前期規劃、製作到完成大約花了多久完成?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整個製作期大概 10 個月,但前期就花了半年,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嘗試抽象的敘事手法,跟過往作品的創作流程差非常多,所以花一段時間去嘗試。像是把每個圖像排出一個適合的順序,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製作期花最多時間的是上色的部分,因為動畫是用壓克力在紙上手繪,我必須替三四千張的畫面上色,不得已只好請三四個助手來幫我畫,並在兩個月內上色完畢。

分鏡
分鏡
分鏡

動畫的美術風格有參考什麼樣的作品嗎?

動畫的美術風格有參考 Peter Millard,他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動畫藝術家。他擅長會運用大量的色塊、粗糙的線條、流動感十足的畫面創作富有童趣的動畫。另外還有參考 Edwin Rostron,他既是動畫藝術家、策展人,同時也是我畢業製作的執導教授,他跟我一樣都是在創作「漸變動畫」類型,所以對於如何轉場與連結圖像,我在他的創作上獲得很多靈感,然後每次見面討論畢製時,都會探討怎麼讓圖像的發展地更有趣、迷人。  

為何選擇使用大色塊及抽象符號等視覺元素去傳達故事呢?

使用大色塊有部份原因是上色比較快,可以節省時間,再來我的顏色都是用明亮度較高的,大色塊會增加整體的視覺強度。使用抽象符號是因為,現在圈子主流的還是角色動畫,我想讓觀眾了解,抽象符號也能表現細微、無法言語的情感,只要轉場、Timing 對了,符號就能顯出他的意涵。


在設計動畫的轉場上,有甚麼困難及挑戰嗎

不論是抽象敘事還是角色動畫,你在轉場設計上,不太可能去直接去改變形體,畢竟那會影響情感,因此我必須要了解每個鏡頭所要傳達的情感與能量,讓轉場跟著節奏來做不同的變形。比方說,情節是開心的,但如果變形很慢或用錯方式,可能就會變得很悲傷。所以轉場是非常重要的功能,看是要把長度拉長,讓觀眾有時間能從 A 情緒慢慢地轉換到 B 情緒,或是只給它半秒的轉場,讓情緒突然轉變。

主要採用哪些軟體在 2D 動畫製作呢

動畫是在 TVPaint 繪製完成的,然後再把每張稿輸出再印出來,接著用壓克力顏料上色,全部掃描後再進到 After Effect 排序時間軸。我想要這部動畫手繪質感重一點,所以沒有用甚麼電腦軟體做合成或上色。

設定稿
設定稿
設定稿

跟我們聊聊是什麼契機或想法,讓你前往海外求學呢?

因為我在大學修動畫課程,其實沒有太大的空間,去發展我想做的動畫。也因我的風格本來就不主流,在大學做實驗動畫時,其實是很迷惘,我不知道它到底可以怎麼發展,不論是系上的資源還是環境的氛圍。於是為了繼續精進我的創作,我才去就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動畫所,並主修實驗動畫。

與我們分享國外的動畫創作環境與國內有什麼不同嗎?

不論是不是動畫科系,國內大學教育常常會有主流的發展方向,你可能必須要做某種風格,才會受人喜歡,或是往這個脈絡去做,大家才看得懂並接受你。但是在國外真的會看到很多不同風格、多元化的創作,也不會有人批評或歧視。畢竟藝術經歷了很漫長的時間,才有那麼多的變化,只追求某個時期當紅的風格,對我來說,是沒什麼意義。只是可能台灣藝術史比較晚發展,追求主流方向會讓學生的風格停在同個地方,很難自由地發展其他風格,就算學生意識到自己想走不同風格,也沒什麼資源可以協助他。國外的創作者就會比較有自信,並盡力去爭取資源,這份自信可能是源自於不跟隨潮流走的態度。  


探勘台北國際藝術村,實驗動畫《遠端速寫》描繪台北風光的理性與感性
【台北電影節】困在膠帶內的人類潛意識行為,專訪動畫短片《藍色獨白》導演
本期雜誌聚焦在「從動態設計到典禮執行統籌,揭開金曲35幕後製作」,深入剖析這場國內最重要的音樂盛事的幕後故事。另外,我們也邀請了三組在不同領域中發光發熱的動態設計團隊,分享他們的專案故事。
還沒有帳號嗎? 點此立即註冊!

登入您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