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探索內心,找尋自我的存在意義。專訪動畫短片《隱匿的方寸空間》
在今年台北電影節中,映CG 邀請黃志聰導演一起聊聊如何在《隱匿的方寸空間》中,找尋真正的自我。在生活中,我們總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在外在的人、事、物上,鮮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也很少對「自我存在」進行一些思考,甚至對自我的存在沒有自覺的意識。「如此忙忙碌碌地存在於這世上,究竟在瞎折騰著什麽?」這是導演黃志聰想和觀衆分享的一道問題。希望觀衆能夠從這部動畫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進而去檢視自己的存在狀態,並且思考自己的存在價值與意義是什麽?
黃志聰 NG Chee Chong
黃志聰,馬來西亞人,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作品類型多樣,動畫代表作品有偶動畫《烏比》、3D 動畫《耳朵星期天》、2D 動畫《窗外風景》及《隱匿的方寸空間》。
在閒話家常中找到動畫創作的靈感
在一次與室友的閒談中,被問到:「你(黃志聰)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雖然兩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但室友卻對黃志聰的瞭解甚少,室友覺得他在生活中總表現得格外的成熟與平靜,像是一面深不可測的湖,表面看似寧靜但深處卻匿藏著許多巨大的流動。讓室友感受到距離感,卻又好奇湖底深處究竟長什麼模樣?
對於室友如此的評價,黃志聰感到有點意外和驚喜,因爲很少有人察覺到他內心的心理面貌,並不如表面上所呈現的那般,哪怕是最親近的家人。正是因爲這段始於生活日常,卻發展成深度交流的談話,讓黃志聰萌生了《隱匿的方寸空間》創作想法。
動畫幕後製作
「從前期規劃到動畫完成大約花了一年的時間吧!」導演表示,他會依據每部作品的內容題材來選擇合適的表現方式。動畫中講述的是多種自我呈現的方式,劇情中有大量的形變和轉場需求。考慮到整體的美術風格的表現,以及敘事上的需要,所以才選擇有筆觸感、視覺表現張力較大的 2D 方式製作。美術設定使用 Photoshop 進行繪製,再使用 TVPaint Animation 10 PRO 進行動態繪製,後期再將動畫導入 After Effects 及 Premiere 進行合成。
個人在對自己的「存在」抉擇上看似有著完全自由的選擇權利,但卻和魚缸裡的魚一樣看似自由自在,但終究還是只能在魚缸範圍內遊動。
用顏色和抽象符號呈現不同的心理狀態
黃志聰想像中的方寸空間,是一個沒有邊界、深邃、封閉、冰冷、無法透入一絲光線的場域,所以畫面中空間的色調為陰暗的深藍色。而漂浮在方寸空間裡的晶體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小空間,它們就像一個個獨立的小宇宙,蘊含著豐富的內在風景,也因為動畫會不斷地交錯切換於這四個內在空間進行劇情敘事,所以選擇使用四種高彩度的顔色作爲小空間的主要配色,一方面讓這些晶體在陰暗的方寸空間裡能夠耀眼奪目,像繁星般點亮這片漆黑的空間,另一方面可以能明顯區隔出每個空間場景,讓觀者在觀看作品時能夠快速辨別畫面中所呈現的情節段落。
在動畫中,黃志聰使用了許多意象式的視覺符號如面具、心鎖、鏡子、椅子、集體動作和場景變換,來詮釋個人於群體中所表現出的自我呈現行為。這些視覺符號都蘊含著不同的意義。而「鏡中自我」情節裡的走道上掛著的一面面鏡子象徵著現實生活中他人的目光。每面鏡子只能照映出男孩的局部容貌,表示著每個人在與男孩的現實互動中因角色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男孩外在形象都會不一樣。男孩從鏡子牆上看見支離破碎的自己,感到不滿,因此對自己的臉部進行各種拉扯及扭曲,試圖在這面鏡子牆中形塑出完美的自我模樣。這樣的舉動就如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試圖在他人面前塑造及維持良好形象的行為。為了博得他人的好感及喜愛,往往都會投其所好,只展現出他人所期望的外在形象,不惜扭曲或摒棄原本的自己。
「印象管理」情節裡的椅子象徵著個人的角色位置。劇情中,一隻巨手把男孩按坐在小板凳上,表示現實社會中他人賦予男孩的角色位置。男孩對此沒有選擇的餘地,並且需要努力扮演好該角色應有的形象及任務。當椅子愈變愈高時,男孩的臉部分裂出許多個臉,表示著每個人在群體社會中,會隨著角色位置的改變而衍變出許多個面向的自我形象,而周遭紛紛出現許多隻巨大的眼睛注視著椅子上的男孩,這意味著當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位置越高時,所要承受的壓力就越大,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他人注視著,因此更要努力地兼顧好自己各方面的角色形象,以滿足所有人的期望。最終,男孩再也分辨不出哪一張臉才是最初的容貌,意味著個人往往容易在群體社會中丟失了最初的自己。
在「從眾行為」的情節中,男孩從一次次猶豫不決的跟蹤行為,逐漸變化成不假思索地盲目跟隨。這樣的改變意味著男孩在從眾行為中逐漸失去了自我的判斷能力。最終,男孩變得和周遭所有人一樣變成沒有頭部的人,做著同樣的行為,表示個人淪陷於群體中而失去了自我。
「防衛機制」情節裡海底、叢林、花叢及荒漠的環境,隱喻著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互動的不同情境。男孩在不同的環境中努力地改變自己的型態,從原本的容貌變化成海草、小樹、花苞及仙人掌。最終,男孩的臉部在一次次的變換中終於爆破,變成一團凌亂的線條,表示著男孩的防衛機制隨著每次的改變而愈發強烈,致使男孩的內心最終負荷不了而崩潰。
對於動畫中這些抽象的視覺符號,黃志聰覺得每個觀衆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讀,並不一定只有原來設定的解讀方式,他也希望作品最終呈現出來的模樣,是能夠與觀衆產生互動。
巧妙的運用轉場效果將場景轉化為限制自我的「容器」
要如何利用轉場輔助劇情推進及氛圍營造,是導演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反覆琢磨的地方。在每個段落的轉場設計上,他都會依據每個情節的敘事節奏做不同的變化,而轉場較為困難的地方應該是男孩如何掉入自己內心深處的方寸空間,以及如何回到現實空間的轉場設計上,這也是整部動畫的重要轉折點,決定了觀衆能否看懂整部動畫的關鍵。因此,在男孩進入內心空間的轉場設計上,導演以心鎖的鎖孔作爲入口,讓心鎖的符號成為男孩掉入了內心空間的視覺輔助。
在動畫的開頭與結尾選擇使用同一個場景,導演也在動畫開頭的一連串的場景轉換裡藏了一點小巧思,將男孩日復一日的上班生活;兩點一線的移動軌跡,透過電梯、捷運車廂、虛擬的網路空間、家中場景至魚缸等一連串的鏡頭畫面,描繪男孩在現實空間中不斷於許多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有形或無形的容器間來回游動。這些容器不管如何巨大,甚至看不見邊際,仍舊還是有其框架,就如同現實生活中那有形無形的宗教信仰、道德倫理、社會價值觀、刻板印象等對個人產生的條條框框那般,看不見卻無所不在。
導演黃志聰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堅持地把動畫做完,要一個人完成一部 2D 逐格動畫短片,相當考驗一個人的毅力!長時間的孤軍奮戰容易讓人身心疲累,好幾次想要放棄時,總是會想辦法調適自己的狀態,給自己精神喊話、好好休息,再全心投入於創作中。
而在故事結尾處,導演先以現實空間中出現的魚缸元素回顧內心空間裡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作爲一個拉回現實的鋪墊,再用眼睛瞳孔把鏡頭作爲內心空間與現實空間的切換。這樣的轉場方式就像是一個視角的切換,是想要表現故事中男孩的心境變化。經歷了一場內在探索後,男孩決定不再將自己真實的情緒隱藏於面具下,亦不再將自己的心房深鎖,而嘗試在人群中袒露出真實的自我模樣。而這其實也是導演在這段創作歷程中的收穫總結,他也期望自己在未來能夠時刻實現真誠的自我模樣。
更多台北電影節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