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用水墨與金紙創造獨特畫風,專訪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入圍作品《看無風景》

第56屆金馬獎將在11/23舉行頒獎典禮,本次的動畫短片入圍者可說是競爭激烈,不只有優秀老將端出諷刺政治的童話寓言,還有許多新人導演以自身的經驗創作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映CG這次採訪《看無風景》的導演詹博鈞,剛在動畫研究所畢業的他,就藉由自身與父親的故事,打造了充滿哀愁的水墨動畫。導演也與我們分享動畫的創作理念,還有媒材使用的心路歷程,  

詹博鈞 / 動畫導演

2019年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動畫藝術組,《看無風景》為研究所的畢業製作,不僅入選高雄電影節最佳短片競賽與金馬動畫短片,還獲得南方影展動畫短片首獎。目前正在苗栗看守所服替代役,負責跑腿送公文。 

聊聊《看無風景》故事的靈感來源?

《看無風景》源自於我參加阿嬤喪禮時的記憶,那是我第一次看見爸爸哭泣的模樣,也是我唯一一次回到爸爸的故鄉老家。每當我想起這段記憶時,都會對爸爸有某種不捨的情感,他對阿嬤的思念以及對故鄉的懷念,和他在家族裡那種被排擠卑微的狀態,種種感受一直繚繞在我心中,而這些自身記憶乘載就是《看無風景》的來由。  


故事想要傳達給觀眾什麼樣的感受或議題

回想起小時候在阿嬤喪禮裡的爸爸,從對他的哭泣感到不捨,到現今變成我一直惦記的遺憾,覺得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面對家人時會感到不捨的瞬間,而這些記憶中的瞬間就成為過往回不去的遺憾。《看無風景》雖然描繪著阿嬤的喪禮,但是在述說阿嬤喪禮裡,我對於父親的感受,我忘不了那時候的爸爸,忘不掉這份遺憾,於是只能依靠創作去表達。希望自己藉由創作去靠近自身記憶裡的遺憾,能與觀者自身生命經驗所乘載的感受有所互動,或是去延伸觀眾自身的生命經驗感受。  


動畫中,有蠻多主角凝視的鏡頭或眼神交流的畫面,例如看著風景、看著爸爸等可以談一下,為何選擇這樣的運鏡手法

會採用這樣的運境手法,可能我對於小時候記憶的想像,就是凝視著記憶裡的人事物吧!?像個什麼都無法做的旁觀者。而一直看著爸爸的眼睛,是我小時候在阿嬤喪禮裡最有印象的,畢竟當時爸爸遇到不少會衝突他內心的事,像是爸爸的原生家庭與自己組織的家庭產生的人事紛爭,讓我覺得爸爸的悼念與阿嬤的過世有一種隔閡,於是我產生一種對於爸爸的不捨,所以在阿嬤喪禮的時候我都會很注意他有沒有在哭!

動畫中,主角看著那片高壓電線塔林立的芒草空地風景,是我爸爸某天在Google地圖上遊覽故鄉老家,發現的某條河堤路。我爸爸開始與我講述那個地方與他記憶裡的不同,也談到他與阿嬤一起在那片西瓜田工作玩耍的記憶,而我只能看著與爸爸記憶裡的景象完全變樣的場景,去想像爸爸訴說的自身記憶,像是旁觀者一般,凝視著爸爸的鄉愁,某種憐憫爸爸的心情浮現,因為他再也沒有實地踏上過家鄉的路上。而我依靠直覺,透過圖像鏡頭表達,去呈現我內心旁觀凝視著爸爸思鄉的感受。 


看無風景》的美術極為特殊,在特別材質的紙面上繪製水墨風格的動畫,為何選擇這樣的表現方式呢?

動畫中的特殊紙材其實是金紙,我去金紙店買了一疊,並將它們拍攝成照片,再經由軟體調整顏色,保留金紙的紋路質感,作為動畫襯底的紙材背景。因為我想要呈現在作品畫面上的事物,還是盡量與作品的主題題材相關會比較貼切,竟然要呈現喪禮,我就用喪禮的元素去呈現。

而水墨的選擇,應該是在《看無風景》創作初期,無意間看見畫家席德進用水墨呈現的台灣山水作品。我認為水墨一直是代表東方文化色彩的表現,用墨去呈現自身土地的人事物,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和溫度上的意境,而這意境正是我覺得最適合用來表達自身記憶的方式。阿嬤、阿嬤喪禮、爸爸、爸爸的故鄉,是我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經歷過特別的人事物,而墨能夠將這些事物提煉出情感以及感受,與我的記憶呼應並呈現給觀眾。


動畫是用台語的字詞去呈現過場的文字,有點像詩又有點口語化,想問導演在撰寫時,想傳達的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當初是看到向陽的《阿爹的飯包》、《阿媽的目屎》和李長青的《彼陣》等台語詩,讓我萌生透過台語文字與《看無風景》畫面做搭配的想法,因為台語會讓我聯想到爸爸。而我在文字上的處理是用現在的口吻講述過去,敘述著小時後第一次到爸爸的老家參加阿嬤的喪禮、看見爸爸哭,看不見或看不懂那片爸爸所講述的風景,長大後才明白那片風景原來是爸爸的眼淚。可是當我明白爸爸的眼淚全是與阿嬤的回憶是過往,當下我只能處在遠處河堤,看著阿嬤被種在那片看不見的西瓜田。這些遺憾與感受,我想藉由文字與畫面去訴說。

看無風景》的配樂是台灣民俗傳統風格,跟配樂師溝通時,有給他什麼情境嗎

起初,配樂的想法是我先將一些中國傳統打擊樂器的聲音配合著影像做實驗,後來我將這個配樂的版本拿給電音樂團三牲獻藝鄭各均老師看,他馬上知道我大概要的感覺,於是第一版本的配樂就在一個禮拜後就產生(神快),而部分段落的配樂,也都在這個版本定調成型,鄭各均老師提到:「動畫中有寫實也有虛幻的成分,我希望更彰顯虛幻的部分,而這虛幻的部分,正是可以延伸出角色內在情感,使作品可以更為飽滿。」我也很認同老師的想法,於是就繼續做下去,後面配樂的過程大多是討論刪減哪些配器,以及將一些環境聲音做調整,影音平衡的拿捏工作。而我也只是依據《看無風景》的主題,和老師提出一些調整的意見和看法而已。


 
 

就創作而言,有沒有你很喜歡的作品或藝術家?

動畫作品:高畑勳,《輝耀姬物語》。

華語作品:陳芯宜,《阿霞的掛鐘》。楊德昌,《一一》。侯孝賢,《戀戀風塵》、《童年往事》。陳哲藝,《爸媽不在家》。

國際作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鄉愁》、《伊凡的少年時代》、《犧牲》。是枝裕和,《我的意外爸爸》、《橫山家之味》、《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小偷家族》。成瀨已喜男,《浮雲》、《山之音》。小津安二郎,《麥秋》、《晚春》,《東京物語》。安哲羅普洛斯,《永遠的一天》。英格瑪柏格曼,《穿過黑暗的玻璃》、《處女之泉》。李滄東,《情慾綠洲》。阿巴斯.基阿魯斯塔米,《何處是我朋友家》、《生生長流》。麥可度德威特,《父與女》、《和尚與魚》、《紅烏龜》。弗雷德里克貝克,《種樹的牧羊人》。還有很多很多很多⋯⋯。


點亮澳門時代變遷下的孤寂,動畫短片《燈塔》導演淺談創作理念與產業概況
開拓動態設計無限可能!Oddfellows 創辦人帶你走進 MG 的綺想世界
本期雜誌以「IN BETWEEN NOW AND THE FUTURE」為主題,邀請了三組創作團隊,分享他們如何運用最新的數位內容製作技術,克服挑戰,實現願景的幕後故事。
還沒有帳號嗎? 點此立即註冊!

登入您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