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暢談華人家庭教育下的悲戚,動畫短片《領帶》獲放視大賞優選肯定

在 Podcast 節目【發車啦!畢製老司機】Ep9,我們採訪了三組學生,談談他們在輔仁應美跨域學習的收穫,以及畢製創作的幕後故事。(延伸閱讀:發車啦!畢製老司機X放視大賞】實驗性是輔仁應美的 DNA!突擊「校園出巡 GO」 ft 顏伯駿、洪鈺堂、輔仁畢業生)。而本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獲得放視大賞優選肯定的動畫短片《領帶》,團隊是怎麼創作的。

喜歡這集節目,想聽聽更多業界人士分享經驗,歡迎到 SpotifyApple podcast 等網站訂閱【發車啦!畢製老司機】節目。 PS:第二段錄音設備出了點錯誤,導致環境音較大,降躁太多會破壞聲音本質,若有不適請擔待。  


《領帶 Tie》

作品介紹:體面,是名為愛的束縛。 望子成龍的父親以及渴望著關愛而努力不懈的兒子。 日復一日的領帶,究竟是祝福、期望、還是愛的束縛? 男孩是否能衝破枷鎖,面對自己的心魔呢?


《領帶》團隊

由兩位輔仁應美系學生組成

吳家升-負責導演、角色、 3D製作、2D製作、特效後製(右)。

傅若天-負責製片、場景、3D製作、燈光算圖、特效後製(左)。


跟我們介紹《領帶》是部怎樣的動畫,並分享作品的靈感來源? 

吳家升 + 傅若天:《領帶 Tie》的英文片名採雙關語法,除了本身有領帶這個物件的意思外,也代表束緊綑綁之意,暗指故事中的父子關係。動畫主要描述一位一絲不苟、望子成龍的父親,經常施予如巨石般沈重的壓力與要求,讓渴望父愛的兒子喘不過氣,導致他長期壓抑,最終迷失自我的故事。短片運用了「領帶」作為貫穿全劇的符碼,它象徵著父子之間愛的聯繫,卻也代表著最遠的距離。  

0
 Advanced issue found
 

我們希望藉由這個故事讓觀眾反思: 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而真正的答案,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

by 吳家升、傅若天

吳家升:靈感來自我們兩位主創都喜歡關於親情的創作,於是一起撰寫了這個故事。部分內容取材自個人一點點親身經歷,並藉由戲劇效果加以誇張化,像是兒子結局的選擇,源自我與好朋友的故事,這經歷也讓我體會到生命的重要性,於是想藉由創作向觀眾傳遞這樣重要的訊息。  


你們怎麼看劇中小男孩最後的選擇?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形,你會怎麼做?  

吳家升:應該還是會嘗試跟家人溝通。但其實在動畫中小男孩也多次有向爸爸反應他內心的壓力,不論是用畫圖或其他方式,只是小男孩的個性比較溫馴,這也是從小就被家庭環境影響所培養出的性格。而如果我是小男孩,面對這樣的壓力,我可能會選擇離他(家)而去,並照著自己的生活步調過日子,想辦法做出成績,回家證明給爸爸看。

傅若天:我的個性就比較直接,所以如果我是小男孩,應該會選擇去反抗父母。儘管在我成長過程中,沒有遭遇故事中那般壓力,但當我選擇要讀設計這條路時,我爸媽仍是保持懷疑態度。只是我父母也試圖去理解設計是甚麼、產業的前景又如何,並和我進行一連串的溝通,才從懷疑轉向支持。因此我可能無法切身感受小男孩心中的痛,但我認為他欠缺的可能是一股爭取自己權利的勇氣。 


除了 3D 以外,短片還融合 2D 的動畫敘事,為何會決定轉換不同的動畫形式?  

吳家升 + 傅若天2D 的部分主要是側寫小男孩的心魔。呈現上不僅是想帶給觀眾視覺上的衝擊,更希望帶領觀眾走進小男孩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痛苦與孤寂,畢竟要這是一個虛無的空間、抽象化的想像,很適合用來跟比較寫實的 3D 做出區隔。另一個原因是在動畫中,需要怪物變形的橋段,運用 3D 製作可能會出現形變的 Bug,需要花更多力氣才能執行完美。於是就改變了製作方向,既能讓敘事方式與故事核心價值貼合,還省時省力,讓作品及時完成,並達到一定的製作水平。另外,原本 2D 畫面是想採用黑白素描的風格,但經過畢製總審後,老師建議不要用黑白素描,看起來會太像草稿、未完成的作品,於是就在最後衝刺期,完成 2D 畫面的上色。  


能夠與我們聊聊《領帶》中的角色設計?  

吳家升:當時在創作角色時,我剛好在馬來西亞動畫公司實習,而若天在菲律賓準備托福考試,所以前期討論都是用電話溝通。雖然在公司負責一些 2D 專案,但同時我也在設計動畫角色,所以公司同事也有給我一些建議。而《領帶》的角色設計主要想達到兩個目標,一個是想做出獨特性,在觀看大部分 3D 作品時候發現,許多創作者會做手長腳長的設計,讓動畫製作更為方便,於是我設計成五五身、有點肥圓的身材,希望能在眾多畢製作品中脫穎而出。另一個是想要在敘事上製造反差感,去強調傳統家庭壓力的壓抑,所以特別採用比較清晰、可愛的設計,去反襯情節的黑暗,藉此展現更強烈的戲劇張力。


是否能與我們詳談某一段的動畫從分鏡、建模、上色到渲染的過程?這當中有遇到甚麼困難嗎?  

吳家升 + 傅若天《領帶 》從無到有的製作過程大致上是:故事大綱確立後,同時進行 2D 動態分鏡,與 3D 角色的建模與貼圖。(兩項並無衝突可同時進行)確定 2D 動態分鏡也完成角色建模與貼圖後,兩位組員分工進入 3DS MAX 製作不同片段的 3D 角色動態。完成後轉檔進 Blender 加上場景、打光與攝影機並進行渲染算圖,最後將影片匯入 Premiere 和 After Effect 進行剪輯、後製特效、配音與音效等。

而全片 3D 部分最有挑戰性的應該就是父子爭吵時畫紙被撕碎的片段。我們最初使用 Max 裡面的特效功能,可以將紙呈現類似粒子特效碎開的感覺,效果十分不錯,但是進入到轉檔階段卻發現此特效無法讀入 Blender。所以最後我們用借鏡方式交疊,加上微小特效來完成紙撕碎的鏡頭。

談談為何選用 Blender 創作? 

傅若天:因為我們想做寫實可愛的風格,又做出寫實的 3D 大概就是使用 3DX MAX 以及 V-Ray 等軟體,而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使用 Blender,並發現其開源的特性以及旗下 Eevee 渲染器,將能幫助我們創作較寫實的 3D 圖像,於是我們開始從頭學習它。雖然要學習一個新的軟體看似困難,但其實只要使用過 3DS MAX,轉 Blender 並不會太困難,加上教學很多、社群強大,幾乎想學什麼都查的到,大約一個禮拜就能夠上手。

剛剛提去一個去馬來西亞實習,一個去菲律賓準備考試,可以了解其中的因緣際會,以及有發生甚麼樣精采的故事嗎?  

吳家升:大三下,系上有實習的課程,並提供一些的機會。而我原先是想去一家遊戲公司,之後來自馬來西亞的同班同學,問我要不要試看看馬來西亞的動畫公司。雖然當時我比較想深入了解 3D 動畫製作,但出國實習的機會可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加上個人也比較擅長 2D,符合公司的要求。於是就嘗試投履歷與作品集,結果成功獲得實習的機會,在有相關補助下,就隻身跑去馬來西亞兩個月。

在馬來西亞主要是住公司宿舍,室友都是同事,所以在下班後,仍能向他們請教關於創作或職場上的大小事。雖然跟部分華人同事用中文交流,但公司正式會議還是以英文對答,所以也算是經歷不同環境,加上我高中在美國交換,所以英語能力還不錯,比較少溝通障礙或水土不服的情況。然而到國外留學或實習,最想念的還是家鄉,因此更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傅若天因為我的英文底子沒有很好,所以我想說換一個環境準備托福考試應該有幫助,而想托福想考高分的原因是,我想申請國外的動畫研究所。選澤出國就學不外乎想增廣見聞,去不同國家體驗當地文化風情、與不同的人交流,吸收到各方的創作能量,於是我開始詢問學長姐的意見,邊做畢製邊準備考試 (現在想想實在太瘋狂了~) ,目標是紐約視覺藝術學院 SVA


更多動畫短片

充滿香港道地特色的個人動畫短片作品《HOME KONG》
突破平面設計,結合社群經營!輔仁應美以 AR 動態濾鏡邀請觀眾「參與」創作

相關文章

本期雜誌以「IN BETWEEN NOW AND THE FUTURE」為主題,邀請了三組創作團隊,分享他們如何運用最新的數位內容製作技術,克服挑戰,實現願景的幕後故事。
還沒有帳號嗎? 點此立即註冊!

登入您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