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突破平面設計,結合社群經營!輔仁應美以 AR 動態濾鏡邀請觀眾「參與」創作
AR在 Podcast 節目【發車啦!畢製老司機】Ep9,我們採訪了三組學生,談談他們在輔仁應美跨域學習的收穫,以及畢製創作的幕後故事。(延伸閱讀:發車啦!畢製老司機X放視大賞】實驗性是輔仁應美的 DNA!突擊「校園出巡 GO」 ft 顏伯駿、洪鈺堂、輔仁畢業生)。而本篇文章將訪問解輔仁應美畢展形象組成員-陳泓宇、楊藥智,談談他們如何運用 AR 濾鏡打造品牌形象,帶來驚人的社群流量!
喜歡這集節目,想聽聽更多業界人士分享經驗,歡迎到 Spotify、Apple podcast 等網站訂閱【發車啦!畢製老司機】節目。 PS:第二段錄音設備出了點錯誤,導致環境音較大,降躁太多會破壞聲音本質,若有不適請擔待。
簡單介紹一下輔仁應美這次的畢展主題,以及品牌調性?
陳泓宇:今年主題名稱叫做 「paart_of」,概念是「加入我們,共同激發出參與的形狀」,於是為了傳遞「參與」的精神,我們使用在社群平台流行的 AR濾鏡,作為主視覺載體與傳播媒介。觀眾可以透過 Instagram (以下簡稱 IG) 的功能,直接與主視覺進行拍攝、互動,並藉由分享邀請更多人參與,截至目前已有 1 萬次的互動量,30 萬次的曝光。而這些社群影片都會成為輔仁應美畢業展形象的一部份,逐漸形塑出活潑、好動的品牌調性。
在視覺設計上,用甚麼樣的元素呈現畢展品牌?
陳泓宇:主要有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在視覺上,一個是在互動上。視覺上,由於我們主要是使用 IG 這個社群平台作為媒介,所以借用了平台上常出現的符碼,例如在限時動態中轉動的圈圈、邀請大家參與的加號和箭頭符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象徵輔仁應美的「黃色 a 球體」,代表團結並以身為輔仁應美為榮。
另外,我們加入了互動的機制,創作出四種不同樣貌的 IG 限動 AR 濾鏡,讓觀眾能在社群上與主視覺作互動,四款濾鏡分別是「參與的形狀」、「共同激發」、「加入我們」、「paart of」。最先設計的濾鏡是「參與的形狀」,主要是想讓觀眾以自拍的方式,做出屬於自己的動態海報。於是結合剛剛提到的視覺元素,並搭配人臉張嘴的即時互動,完成了這款 AR 濾鏡。而最特別的就是「共同激發」,它是在互動上最自由的一款,觀眾可以在限時動態中,依據自己手機的定位在立體空間畫出任何圖形,而繪製過程與完成品都將在影片中一覽無遺,這樣極度開放的互動機制,讓觀眾得以做出意想不到的創作,也與畢展的品牌精神「參與」合而為一。
製作 AR 動態濾鏡上,有甚麼挑戰嗎?
楊藥智:由於製作 AR 濾鏡的網站-Spark AR 上有完整的教學,所以技術上並沒有碰到太大的困難。但像是某些特殊互動方式的濾鏡,例如「共同激發」這款,就可能需要撰寫編程來做到理想的互動方式,所幸製作 AR 濾鏡臉書社團中,有許多人在討論並分享自己的製作方法,加上現在也有類似的模板可以套用,很快就能上手操作。然而當時製作濾鏡的時候,正是疫情爆發之時,因此 IG 審核過比較久,來回修改花了不少時間,有稍微拖延了宣傳時程。除此之外,沒有甚麼特別大的挑戰。
輔仁應美的課程比較偏跨領域學習,你認為這會為自己帶來甚麼優勢嗎?
陳泓宇:輔仁應美主要分成四個組別-金工、視覺設計、動態影像、室內設計。雖然在畢製上只能選擇其中一組來創作,但在課程上都是可以互相選修。而這樣的學習過程也帶來「換位思考」的優勢,儘管只是選修,無法在一堂課中就學習到該領域的所有技巧,卻也讓我更了解該領域創作者會怎麼製作、又會遭遇甚麼樣的問題,未來與其溝通時,能更快速並清楚表達想法。
隨著科技的發展,設計或動畫應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廣,從平面或影像,演化到 VR、AR 的方式呈現,你們會怎麼面對這樣不斷改變的設計思潮?
陳泓宇:我想改變是必定的,但設計的本質仍然不變。因此學習如何運用新的媒介去解決問題,在我們這個世代就顯得非常重要。像 AR 濾鏡也是近年來才快速發展的媒介,於是既然要嘗試,就希望做到最極致,因此除了上述四款濾鏡,所有畢製作品也都有了一款 AR濾鏡,讓所有同學都能參與 AR 濾鏡的發想,而形象組會負責將想法執行,因此在 IG 上會看到多達 40 款濾鏡。
給觀看此報導的學弟妹,關於在畢製創作的建議?
陳泓宇 + 楊藥智:真的要對自己設定的作品主題感到熱愛才行,因為在畢製的過程當中,看到很多組別因各種因素修改太多次,可能最初的想法是自己熱愛的,但沒有堅持住,做到後面真的會很無力。因此很多同學都問我,為何我們這組沒有倦怠期,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熱愛這個主題,會想做到盡善盡美。
更多學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