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完美落幕!《星際異攻隊 3》視效團隊耗時一年半,以 600 顆特效鏡頭打造宇宙史詩最終章
由詹姆斯岡恩編導,克里斯普瑞特、柔伊莎達娜、戴夫巴帝斯塔、凱倫吉蘭、馮迪索、布萊德利庫柏等演員主演的系列最終章《星際異攻隊 3》,不只是這些怪咖外星人團隊最後一次出任務,更聚焦在火箭浣熊的身世故事。過程中,團隊歷經了幾個星球,遇到各種不同的外星生物,透過智慧與能力擊退異一次又一次的強敵,拯救火箭浣熊與他的智慧不被反派至高進化帶走。這些精采的戰鬥效果與外星場景,一部份是來自知名視效公司 Wētā FX 製作。外媒專訪電影的 VFX 總監 Guy Williams、動畫總監 Mike Cozens,暢聊團隊如何打造《星際異攻隊 3》壯闊的特效奇景。
以 600 顆特效鏡頭打造刺激的太空冒險
Wētā FX 的 VFX 總監 Guy Williams 與動畫總監 Mike Cozens 早在《自殺突擊隊:集結》、《和平使者》中就已經跟詹姆斯岡恩合作過,對於能參與《星際異攻隊》系列最終章,兩人皆興奮不已。Wētā FX 主要負責電影後半段星際異攻隊一行人來到反地球,拯救火箭浣熊的橋段(部分特效場面與 Framestore 協作),包含所有關於至高進化宇宙船艦 The Arête 的鏡頭: The Arête 從海平面升起,星爵和格魯特等人掉下來、星際異攻隊在 The Arête 的戰鬥、以及最後熱血全員集合的打鬥場面等,總共有 600 顆特效鏡頭,耗時一年半完成。
透過細節堆砌反派船艦的霸氣,團隊協作打造狂野的破壞特效
至高進化的宇宙船艦 The Arête 是電影後半段的主要場景,剛開始它在反地球中只是一個 200米高的建築物,作為反派至高進化研究室與基地。然而到了本片高潮戲,至高進化要離開反地球時,The Arête 突然緩緩升空,顯露出被海洋遮蓋的船艦本體,它是一艘直徑 3 公里的巨大太空船,因此從外觀設計就必須展現出王者氣勢。VFX 總監 Guy Williams 解釋,團隊先建立船艦的初始模型,並了解劇情所需的動態與爆炸戲份,再來將船艦分成不同區塊,為每個區塊的船艦表面增添細節,以及設定它們在爆炸後如何分解。外觀的紅色玻璃以及紅色玻璃下的工業化裝飾,則是用不同層去添加細節。玻璃的反射與折射則是運用複雜的欺騙手法,讓紅色玻璃的光澤如同紅寶石一般閃閃發光且充滿效果。另外團隊在建築上加入很多窗戶與燈光,透過小的零件對比船艦的龐大,強化 The Arête 的視覺震撼力。Guy Williams 繼續說道:「在製作 The Arête 同時,也必須與爆炸效果團隊保持緊密溝通,確保他們能夠破壞場景,模擬爆炸效果,這些製作過程的細節也必須傳給燈光師,透過團隊合作,創造驚人的視覺效果。」
The Arête 從海中緩緩升空後,反地球的城市與地表也被破壞殆盡。整個城市的毀滅戲都是由 Wētā FX 製作。背景城市主要是參考西雅圖的地形與城市天際線,佈景團隊建造馬路、民房等城市建築的模型,並使用 Clarisse 填補植披與地形細節。為了讓爆炸效果團隊更容易作業,佈景團隊設置了區域遮罩,讓建築物有多個被摧毀的版本,方便爆炸效果團隊挑選或是重新打造破壞效果。另外,破壞特效不只有爆炸效果團隊運用 3D 軟體模擬而成,佈景團隊也會利用數位繪景繪製更多細節強化破壞效果,例如在 Bowie 船艦在城市爆炸中逃脫的鏡頭,前景是用 3D 建模,配合破壞特效製作,背景則是以數位繪景的方式,創造連續的破壞感,這顆鏡頭的破壞特效非常複雜,包含建築物破碎和倒塌、巨大的爆炸、熔岩從地面裂縫中噴發、碎片在空中飛舞等。因此團隊耗時很久的時間製作,以確保爆炸的強度與瘋狂程度,達到導演想要的效果。
長大的格魯特,更重更威猛的表演
場景之外, Wētā FX 在《星際異攻隊 3》也負責少部分的生物動畫,其中格魯特的幾段打鬥就是由他們負責的。動畫總監 Mike Cozens 分享,詹姆斯岡恩將本集的格魯特形容為「大學時期在橄欖球場上至霸的風雲人物,他總是開開心心並隨時準備進攻!」因此格魯特在電影會隨著不同情緒有不同種型態,有時會長出額外八隻手臂保護星爵,有時會用巨大觸手臂在走廊戰鬥中迎擊反派的怪物,有時會伸長樹枝手臂拯救在太空中面臨危機的星爵,針對不同型態的格魯特,團隊都需要在程式中設計相關功能,讓動畫師可以打造可塑性極強卻又準確的生物動畫。
格魯特的表演主要是透過動態捕捉,再經由動畫調整完成。格魯特的特技演員是來自紐西蘭的 Ike Hamon,我們會在攝影棚的舞台上捕捉他所有的動作,並透過追蹤的攝影機,即時看到動作與場景之間的互動。再經由動補會議,讓團隊成員包含動補演員,查看表演的細節。因為格魯特在本集變得更大更強壯,因此在動畫製作時,需要增強重量感,讓表演更符合角色的設定。
鼴鼠的特徵 + 海象的動作 = 怪物 Abilisk
另外,螳螂女在 The Arête 騎乘的怪物 Abilisk 也是由 Wētā FX 製作的。然而這三隻 Abilisk 並非第二集出現的,因此特效團隊賦予它更獨特的外觀設計,Guy Williams 提到:「在設計上加了鼴鼠的特徵(沒有更好的詞來形容),彰顯它們經常在漆黑的環境下生存,另外還創造兩個顏色和圖案上的變體,以幫助區分三隻 Abilisk。」Mike Cozens 接著補充,導演希望Abilisk 出現的橋段能像恐怖電影的怪物出場那般驚悚且讓人嚇一跳,於是在戲中是設計讓捏布拉用手電筒照亮場景並發現 Abilisk。團隊使用了 Wētā 的 Gazebo系統設計燈光,創造更多曝光時間展現 Abilisk 的外觀。動作設計上則參考了海象的步行與奔跑方式。
團隊共同合作打造本片最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打鬥戲
提及《星際異攻隊 3》最精采的戰鬥場面,絕對是全員集合在 The Arête 中,配上野獸男孩的《No Sleep Till Brooklyn》,對決至高進化底下的蝦兵蟹將。這場戲總共有 18 顆鏡頭要剪接在一起,還要顧及角色的打鬥位置、舞蹈、跳躍,配合音樂節奏,有些地方需要慢動作,有些地方需要加快速度,在拍攝與後製上絕對是全片最難的挑戰。製作團隊花了 3 天以每秒 120 幀來拍攝這場戲,再透過剪輯師對上音樂的節奏點。最終交給 Wētā FX 特效團隊,他們的特效製作也根據拍攝素材,以每秒 120 幀來製作,光這場戲就耗時一年半。Mike Cozens 也提到在電影拍攝前,導演也要求團隊成員觀看南韓導演鄭秉吉 2017 年製作的動作片《惡女》,以了解這場戲理想的運鏡以及場面效果。
如何讓這 18 顆鏡頭連接順利不突兀,讓打鬥橋段流暢、爽快,成為全片劇組最大的挑戰,因此前製與後期團隊為了這場戲做了許多規劃,首先特技指導 Wayne Dalglish 按照音樂節奏設計了特技動作,給導演與攝影團隊參考,Wētā FX 的 Previs 團隊也隨及做了一版預覽,讓主創了解整體拍攝規劃與效果。後製時,Wētā FX 團隊創建了視覺節拍器,將不同的 CG 元素與音樂結合。確定好特技動作與整體拍攝規劃,Wētā FX 就開始進行所需的特效工作。在拍攝時,攝影團隊已經建構好大部分鏡頭的切換點。然而整場戲複雜的特效與運鏡,某些畫面還是需要透過特效完成。這些棘手的畫面剛好是演員在鏡頭中的位置。Layout 主管 Tim Civil 當時製作了數位攝影機的連接點,配合演員的表演與移動,以數位替身的方式替代畫面,幫助鏡頭與鏡頭之間看起來無縫接軌,完成了本片最難的挑戰之一。
這場戲的每顆鏡頭都有不少的特效量,因此需要經手不同部門,實行臉部替換、全 CG 製作等不同內容的特效工作,Guy Williams 舉例:「像是螳螂女從格魯特手臂中跳起來,落在某個敵兵肩膀上的橋段,這個橋段前半的動作是透過特技的 rig 模擬螳螂女的跳躍,後半的動作則是在另一個鏡頭,藉由敵兵後空翻的特效 rig 完成。再來,當螳螂女落在敵兵肩膀時,這是兩張臉的特寫,必須用數位替身代換演員的臉。這時必須把 CG 模型打磨地極為細緻,特效時才會不令人齣戲。」這場打鬥戲有許多類似上述所說的難題等著團隊一一解決。
永遠都是《星際異攻隊》的一份子!
在這一年半期間, VFX 總監 Guy Williams、動畫總監 Mike Cozens 與多位藝術家一起努力完成 600 多顆特效鏡頭。提及最具挑戰性的鏡頭,Guy Williams 表示很多場戲都面臨不同困難,星爵從燃燒的船奔跑、 一群人搭乘 Bowie 逃離即將被炸毀的星球,或是 The Arête 從海上升起造成反地球毀滅的場景等。然而面對這些困難,Guy Williams 不氣餒,他表示:「每天在查看鏡頭進度時,都發現有些不可能的任務都被這些強大的特效藝術家解決了,自己感到非常驚喜!」 Mike Cozens 則認為與這些人經歷重重挑戰,是他非常快樂且美好的回憶。一起為《星際異攻隊 3》工作,就如同電影中,這些怪咖們一起面對宇宙各種危機,卻總能化險為夷,除了對彼此能力的讚賞,愛與信任才是他們能夠聚集起來成為團隊的原因,這也是觀眾為何喜歡《星際異攻隊》的關鍵。
延伸閱讀:一窺星際異攻隊全新戰艦的 UI 設計
資料來源:art of vfx 。文章由映 CG 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