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海浪特效這麼做才逼真!看經典災難電影《天搖地動》的六個特效幕後故事
2000 年上映的美國災難片《天搖地動》中的驚滔駭浪讓觀眾身歷其境,你有想過這些畫面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嗎?往下一起來看看視覺特效總監 John Frazier 分享的製作過程!
在第二個鏡次(Take)之後,某個人拿了一支指揮棒給我
by 視覺特效總監 John Frazier
在導演沃夫岡彼得森 (Wolfgang Petersen) 的《天搖地動 (The Perfect Storm) 》中, 光影魔幻工業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大展身手製作出超逼真的海浪特效,但在進入特效製作之前, Andrea Gail 號和其他的帆船所出現的幾幕,是在華納兄弟影業的攝影棚中拍攝的。
在那個攝影棚,也就是被重新打造成裝著一個 20 英尺(約 6.1 公尺)深的大水缸的 16 號攝影棚,特效總監 John Frazier 監督六軸運動平台在不同布景中的搭建過程,包含了一個原尺寸大的 Andrea Gail 號模型,同時也在棚內安裝了大量的環架和藍幕。
《天搖地動》隨後就因其中令人驚豔的特效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的提名。電影在這週即將迎來 20 周年,所以 befores & afters 網站決定去問問John,他在製作特效時的記憶,其中也包括他親自上工的那一次。
1. 挖出一個水缸
John Frazier:當時他們在華納兄弟片場選了一個最大的攝影棚,然後直接在裡面建造了一個大水缸。就當時而言要在水裡下放置一個運動平台是非常不容易的,那艘船重 150,000 磅(約 68040 公斤),加上我們必須要有個轉盤讓船可以 360 度旋轉,更別說水缸還有 20 英尺(約 6.10 公尺)深!我們偶爾還要把水放乾,看看有沒有甚麼問題需要修理的,這通常得花上不少時間。
2. 製造波浪
水缸的底部是全水泥的,在底部和波浪製造機中間,我們放置了一個大汽缸作為浮球。如此當我們需要移動波浪製造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將水缸的水放乾,波浪機就會高出水面 2 到 3 英吋(約 5-8 公分),然後我們就可以移動他,隨後再次將水放滿,他就能再沉下去讓我們繼續使用。能夠讓波浪製造機漂浮並隨意移動,對攝影指導(DOP)John Seale 來說非常的實用,他就能讓波浪從任意的角度打過來。
3. 更多的灑水器!
我們建造了這些有大蓄水槽的灑水器,放置在堆高機上,持續的朝著船不斷灑水,然後偶爾還會從傾倒的蓄水池中倒出一堆水。即使已經有了這些灑水器,我們每天都還是會聽見「給我更多的灑水器!我們需要再一台灑水器!」所以我們大家就會大晚上的架更多的灑水器,而且看起來直到最後一刻,它每一幕都有被用上。
4. 增加角度
對於所有有帆船的場景,導演沃夫岡希望船看起來真的有向一邊傾斜的樣子,所以我們又額外的加上了汽缸在環架上,用一個撞鎚支撐在運動平台上面,就可以做出傾斜的效果,我們因此可以讓他再多轉 25 度,然後透過相機再多轉 15 度,看起來就像真的快倒塌一樣。
5. 碎浪
很有趣的一點是,我們的波浪其實只是碎浪,我們無法在我們既有的水缸裡面製造出波浪,所以我們必須要建造一個特別的水缸,如果想做出一個很高的碎浪,像水樂園裡的那樣,就要特別建一個斜坡來製造碎浪。但我們後來發現,想達到最好的效果的話,就要一開始便生成正確的潑水方式,然後不要一次潑太多。
6. 有時候簡單的布景反而可以表現得最好
我們有一大堆環架,六七個左右,但在海巡署快艇的那一幕,我們只用了一個,簡單的用吊車和幾個人去固定,我們在水底上下的擺動,觀眾一定看不出來。他們想做個嘗試,但那將花費十萬美金,我就說:「為甚麼你不先試著拍拍看,大家都在這裡,你說不定可以成功,不用再試第二次。」所以他們就這麼做了,結果沃夫岡很喜歡,他說:「我真不敢相信成果會看起來這麼好,它就只是一個由兩個吊車固定的布景」成果很不錯,但沃夫岡還是要求我們再拍第二次,讓船再多往旁邊傾斜一些,所以我們用兩個吊車,其中一個是液壓的,所以我們就可以讓船有點失去平衡然後倒向水裡。當我們拍的時候,控制吊車的人其實聽不太到導演的指令,吊車實在太大聲了,再加上各種水聲、風扇聲。所以我直接爬上了其中一台吊車,用手勢給他們指令,就像在航空母艦上的人一樣。在第二個鏡次(Take)之後,某個人拿了一支指揮棒給我,說我像是在指揮什麼交響樂團一樣。還真的挺像的。
本文經 Before and after 授權發布,內容僅有做字詞修改,保留作者所述內容,但不代表映CG 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絡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