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給性格內向,有社群焦慮藝術家的 13 項參展活動生存指南

世界上有許多很棒的研討會,不論是和藝術有沒有關聯,概念設計師 Yen Shu Liao 以及 Johanna Rupprecht 彙整以自身經驗,花許多時間準備了一份給「內向者拓展人脈」的指南!給各位欲參加專業研討會時,特別是在娛樂產業,從小型、當地的聚會,到大型像 SIGGRAPH、GDC 等等,不過本文對於其它產業中有相同困擾的朋友也會有所幫助。市面上有太多教你如何拓展人脈的資料,所以這份指南是特別為性格內性、害羞、社群焦慮但又想突破現況的朋友們所準備的。


Yen Shu Liao
概念設計師

擅長建構奇幻風格的生物體、奇獸、道具和場景。

Johanna Rupprecht
概念設計師、插畫師

來自德國的視覺開發、概念設計師。專長在環境與色彩設計。與許多動畫、遊戲工作室有合作經驗。


1. 介紹

這份守則是由兩位概念設計師所共同撰寫的:Yen Shu Liao 以及 Johanna Rupprecht。我們兩位都自認是社群焦慮、內向的人,即使每次在面對研討會時都感到害怕,目前為止我們參加過的一些研討會活動有:GDC(美國舊金山)、THU(葡萄牙)、IFCC(克羅埃西亞)、Schoolism 工作坊、Guild of Natural Science Illustrators ConferenceSpectrum Fantastic Art LiveIAMAG(法國巴黎)、PAX EastFMX(德國司徒加特)、當地的一些藝術家素描社團。有些時候我們會結伴參加,有些則是自己前往。每一次參加前都備感壓力,被眼前眾多不認識的人們所聚集的會議震懾,但也意識到這是個好機會,與志同道合的人相處是很好一件事,特別對接案的創作者,可以從中找到許多靈感啟發,找到學習的機會,對於身為一位藝術家和人類的你來說都是有幫助的。接著,就是到拓展人脈的時刻,交朋友可以對未來的職涯發展有幫助、與公司招聘人員碰面、與自己內心的偶像打聲招呼,或是在這麼瘋狂又競爭的產業中,找到一個可以相互幫助的朋友。

在這麼多很棒的事實,都讓參加研討會活動非常值得,但對以前的我們來說,只是感到孤獨、焦慮。每個人都試圖展現出正向的一面,在社群媒體上寫著參與其中有多麼令人興奮。但沒有出現在社群上的,則是那些以「研討會相關」的惡夢,像是「因為太害怕與人相處而在午休時躲在樹叢後吃著香蕉」、或是「這一切超出自己極限而躲在飯店房間哭泣」、「希望突然受傷讓自己有從研討會離開到醫院的藉口」的情況,這種看到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社交而無需休息的情況,真的很令人挫敗。我們知道一定不只我們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對這些情況有共感的人,我們寫下了這篇指南,給那些因為害怕而還沒踏入研討會經驗的朋友們。我們想讓你知道,這無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卻很值得,而最重要的是,只要做好練習與準備,這一切是會隨著時間過去而變得更加容易。

免責聲明:我們並不是心理健康相關的專家,而實際上(社群)焦慮是一種可以,也應該被視為可被治療的狀態。在文中的每件事是基於我們兩位的經驗,以及幫助我們排解特定狀況的方式,但本文無法取代任何專業治療焦慮症的行為。

儘管如此,以下是我們發現在參加會議時很有幫助的作法:我們會先從一些心態改變開始,然後進入一些「動手做」的準備。


2. 你並不孤單

在前面介紹時就已經有提到這點了,但它的重要性讓它值得成為一大要點。在我們有限的觀點裡,它通常會看起來像是每個人都很自在、玩得很開心,快樂地做著自己。確實是如此,然而這並非全是對的:即便是看起來最有自信、成功的人士,也會受到像「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所困,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因此會害怕去親近其它人,或因為特定的人設而感到焦慮。同樣地並不是每個人因為感到焦慮,就代表有某種「症候群」,也並非意味著這就是你在他人眼裡的樣子。甚至即便是你顯現出某種症狀—多數人都知道這種感覺,也不會因此而評判你!

那麼有這樣的感知能帶來什麼幫助?首先,它可以降低「每個人看到我時都在評論我的擔憂」的壓力,其次,這些害怕擔憂並不該影響我們想做什麼(例如與某個人說話)。要知道「感到害怕」這件事本身,並不該成為你想做某件事情的絆腳石,儘管如此,看到其它人有很棒的表現,也提醒我們「焦慮」本身是可以被克服的。因為這個原因,Johanna 自己有一個文件夾,裡面放著其它也受到冒名頂替症候群、缺乏自信和焦慮的(成功)人士們的畫面擷圖來提醒自己。


了解你並不孤單,也可以幫助自己看著他人眼中的自己,也可以更容易地與其它人接觸。在研討會和其它社交情況下,提醒自己,並不是只有你有這些問題,這樣就好了。


3. 面對你的恐懼

現在,建立好「害怕是可以」的觀念,是時候面對你的恐懼了,讓我們無論如何可以做想做的!恐懼本身是人類非常基本的情緒,目的是保護我們—但如果它在錯誤的情況下被觸發,就很容易對我們造成影響。

「恐懼」它可以持續不斷地提醒我們「不會」死亡,即使我們的身體正在竭盡全力讓我們相信這一點。也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好的,我們做愈多次令人害怕的事(例如參加會議、走上前與某個人交談、向講者提問、請其它人看看自己的作品、公開演講等等),讓我們的大腦接受這些其實一點也不致命的訊息。當你第一次參加社交活動時,是完全沒有真實數據的,只是一般認為會議不應該是致命的,但現在,當恐懼產生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之前去過了也沒發生什麼事」。還有其它可以自問的像是「是能多糟糕?我會因此掛掉嗎?不會?那我以後再想辦法吧。」

我們把規模縮小來看也是適用的,像是走向某個人跟他說「嗨」。即使不太順利,發生一些讓自己出糗或是因為某些原因被拒絕,它依然如先前所想像的不是這麼可怕(或致命)。

Lauren Panepinto 曾經在 Muddycolors 網站上寫過一段很棒的練習方式—設定一個令你恐懼的情況下,把自己放在最糟、最好以及「最有可能」的情境中。在多數的社交情況下,你可以了解即便是最糟的情況,通常不如你想像中的可怕。在會議中,提醒自己並不是處在憂關性命安全的情況,即使你的身體讓你有如此感受,你也沒事的!


4. 不要老是想著你的恐懼

這與「面對恐懼」是有密切相關的,這同樣是將我們的預期做轉移。我們太習慣與自己身體產生的壓力做對抗,因為感受不好而「不好」。反而,試著重新定義正在發生的事:你的身體並非在阻礙你,而是試著幫助你做好準備—準備好面對眼前的任何事情。雖然手腳發冷、心跳加速,或是其它症狀而感受到不舒服,可以將它視為一種我們的身體試圖幫助我們方法,找到方法來面對,而不是花很大的力氣去對抗它們。為此有一個很好的 TED 演說來談論這個主題。


在研討會活動期間,接受那些不適感,找方法面對處理它們,直到症狀愈來愈好。


5. 不要執著於「完美」

這特別是 Johanna 面對的挑戰。而我則是覺得我需要完美,才能被人喜歡—不輕易示弱、不犯錯,不讓自己難堪,當然也不可以展現出任何感到緊張、無法掌握情況的徵兆。我可能會寧願把手打斷,堅持自己沒事也不願意向其它人承認我剛才做了一件很蠢的事!但同時,我也很接受正常人都會有缺陷,躊躇、笨拙、誠實、犯錯。我其實覺得它們是可愛又討人喜歡的事!

雖然不太清楚為什麼對自己這麼苛刻,但我也意識到這個觀念是多麼糟糕,沒有人是完美的,學習新的事物(像是如何去社交)過程就是不斷地犯錯。學著去接受有時候犯錯或犯傻是「沒有關係的」,在其它人面前撞到一面透明的門、忘記某人的名字、或是表現出困惑,都可以解放很大程度的壓力。就像是在藝術裡,我必須了解到有時候「做的過程」是比「完美」還要好的,我常常需要提醒自己,其它人不會因為一點「不完美」而討論我,反而是恰恰相反的。


在研討會活動期間,提醒自己不需要做到「完美」而讓其它人喜歡你。保持善良,犯錯的時候也請原諒自己。


6. 專注在幫助其它人

許多一同參加的人,包含講者,其實也很可能跟你一樣緊張焦慮。與其專注在自己的感受上,試著將注意力放在其它跟你有同樣感受的人。試著幫助他們,做一些你期望別人對你做的事。透過幫助別人,讓你不會被緊張和焦慮捆綁住,並在心中記著,可能會因為你主動與其它人打招呼,而開啟一段與它人對話的契機。

在一段對話中,專注在其它人的想法,如果你站在他們的立場,你會希望如何被對待,你會希望這場對話是如何的?觀察他們的行為,看看他們與你說話是否自在。藉著這樣子轉移焦點來減少對自己狀況的關注,同時確保你是一名好的談話對象,關心對方,讓他們感到被欣賞和被傾聽。

另一種(相對進階)幫助他人的方法,是努力將其它人帶入團體設定裡。如果你在一個群體對話當中,發現到一個落單的人,試著與他有眼神接觸,或是向他們做出邀請的動作,給他們機會加入。如果你在一個讓你舒適的群體中,甚至可以試著清出空間讓其它人加入。這些是相當有難度的動作,但如果你可以鼓起勇氣嘗試看看的話,可以讓你自己感受到好的一面,將一些負面感受排除在外。還有一個效果是—當愈多人加入群體時,意味著每個人要承擔讓對話持續發展的壓力會更小了。


7. 應對機制

現在,在重新建立心理狀態以及轉變觀點之後,接下來做一些實際練習吧:

- 角色扮演:當 Yen 強迫自己在咖啡店做一些客戶服務,以及當參加研討會活動時,是非常跨出他們的舒適圈的,為了對應,他們會開始表現得好像自己是別人一樣,像是他們認識的一個性格外向的朋友,一名脫口秀主持人,甚至是他們自己父親的古老童年回憶。Yen 會假裝變成那些人,以及他們在社交情況下會表現的多好。這種模仿他人的技巧,讓自己處在一個設定的情境中,可以幫助你克服自己的掙扎,也許帶來一種不同的方式來面對,試著自問「如果是某人在這種情況下,他會怎麼做?」。

- 營造舒適感:如果你生病無法吃早餐,但晚一點又需要的話,帶上一些乾燥食物或點心、或是某些可以滿足腸胃或噁心(薑糖?)、或是某個心愛的信物,可以提醒著你的目標,幫助你在緊急的情況下靜下心來。帶上一些能增加舒適感,或讓你想起家的東西。你最愛的茶、微波食物、橄欖油,家裡穿的拖鞋、面膜等等的。

- 設定迷你目標:給自己一個很微小的目標,可幫助你專注和堅定,並且暫時提升自信。舉例來說,「走向某個陌生人然後說聲『嗨』」是一個非常明確可達成的目標。一旦達成後,為自己慶賀,你做到了!當下你做的其它事,都會是個「紅利」,也不會帶來這麼多的負擔。確保你設定「可達成」的目標,目的不在於「目的」本身,而是為自己帶來信心,減輕無謂的壓力。

-好好善待自己!如果有任何讓你開心或放鬆的事,現在是時候放縱一下了—咖啡、巧克力、美食,任何可以為自己帶來正向體驗的,或值得花費的事情(如果你負擔的起的話)。

- 酒精:這有點雙面刃。它可以幫助你放鬆,讓你鼓起勇氣加入一場陌生對話。但也會有可能增加你不由自主地做出讓你後悔事情的風險,例如在聊天時頭往後牆上撞…或更糟的事。這部分再請依照自己的能耐來判斷吧。

- 日記:如果你是那種日常紀錄類型的,帶上一本記事本,把事情都寫在紙上—不是要你們用打字的方式,提醒你一下。這種用身體力行的動作,可以是充滿冥想,而且文字紀錄可以幫助你日後做一些經驗和分析使用。

- 閱讀:另一件和紙有關的技巧,是把所有的焦慮排除,讀一些科幻小說。像是 Emily Dickinson 說的一句話:「沒有什麼像是書一般的護衛艦可以帶我們駛離。」與研討會活動、其它事情離的遠遠的,即使只是半個小時。科幻 / 奇幻作品是 Yen 的強項,尤其故事中的英雄通常會有克服試煉的劇情。找出適合你的風格吧!


8. 做好萬全準備

「準備」對容易焦慮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以典型的會議來說,以下是需準備的注意事項:

- 樹立目標:為什麼你會來參加這場會議、你想達成什麼目標、會議中是否會發生變數等等,這些都是需先前思考的,且當焦慮讓你偏離軌道時,你需要堅持這些目標,並透過它重新整理思緒。

- 攜帶止痛藥:沒有人能在頭痛時做好任何事。

- 掌握人員名單(講者、與會者、招聘人員等):你可以透過臉書、論壇、社群媒體尋找他們的基本資料;或者直接詢問對方(Line、Whatsapp 、臉書 Messenger、Discord、電子郵件)也是個很好的管道,這有助於掌握一切大小事。另外,由於講者與招聘人員較為特別,你需要想一下會和誰交談,如果可以的話也能研究他們的公司。

- 計劃提前一天和與會者外出遊玩:你可以詢問對方是否想在會議前一兩天碰個面或喝杯咖啡 – 這確實是有可能會發生的,因為人們總會想要一起去喝杯咖啡聊個天。這個方法並不是強制性的,但如果你想事先做一些暖身活動,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另外還有一種方案,那就是在會議結束後多待一兩天,不過這兩種方法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即使你覺得會議前見面實在太生疏了,早點到達目的地也能讓你先適應時差問題,並熟悉當地的一切。

總之,做好萬全準備主要有兩大優勢 – 幫助會議順利進行、消除會議迎來前的焦慮感。我們都會告訴自己「只要照計劃進行就好」,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對於從出門到參加會議的過程都做好準備了,剩下的就是按照計畫進行。當然,有時會有意外發生,所以臨場反應也很重要 – 但這沒關係,事情總會以圓滿的方式結束,不過做好萬全準備還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最後,「做好萬全準備」對於焦慮的我們來說非常管用,但對其他人來說或許不必做那麼多準備,他們都靠當下的臨場反應;這也完全沒問題,因為最後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9a. 學習怎麼說話

其實許多會議、社交、網路聊天等等都是可以練習與學習的,對某些人來說或許很簡單,但對焦慮的我們來說並不容易,這導致「有些人只擅長溝通」的迷思開始出現。但其實這是錯的,它就跟其他事一樣,社交、溝通、從陌生人變成朋友等等也都能藉由練習與學習實現,以下是幾個小訣竅:

- 了解並研究「閒聊(Small Talk)」的重要性。

- 找出一些話題或問題以熱絡對話,與會議有關或目前正在做的事都可以。

- 觀察別人怎麼做。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你可以注意其他人提出的問題、如何發問、以及如何回應,或哪些行為讓對話能更流暢(來回答覆問題),哪些變得更生硬(一直丟是非題)等等,觀察善於社交的人如何應對進對並加以學習。透過觀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甚至「如何對話」也是能拿來互動的主題,如果事情進展得不太順利,或許對話會出現尷尬感,但沒關係!試著去理解為何會變這樣,並想想能做什麼來讓對話繼續下去。跟其他事情一樣,一切都需要學習與練習,並不是每次對話都會註定完美,千萬別為此自責!


9b. 展開一段對話 / 例子

以下是在會議中經常出現的幾種話題及問題(不包含打招呼、問候及交換名片):

- 會議一開始:這是你第一次參加會議/到這個國家嗎?你自己一個人來?你比較期待哪個/誰(演講、活動、講者)?你為什麼會來參加會議?你到這裡的路途還順利嗎?

- 會議中期:目前感覺如何?你覺得會議怎麼樣?目前為止最喜歡哪個/誰?你接下來要參加哪個演講/活動?

- 會議後期:你覺得今年的會議怎麼樣?有學到東西嗎?明年還會來嗎?有其他推薦的會議嗎?

以上是克服尷尬與陌生人進行交談的幾種簡單方法,當你被問過「你是誰」、「你是做什麼的」等等問題後,它們也能幫助你和別人進行後續交流 – 如果不記得跟誰交談過,這也會給你很大的幫忙(這是真實會發生的情況!)。當然,其他話題也是隨時都能用的,例如問他們的職業、從哪裡來、如何從事現在的職業等等;問他們正在進行的個人專案、最近做了什麼事(如果他們表示同意的話)或等等回家要做什麼也都可以。

另外,當自己被其他人問問題時,記住要丟問題回去(是否為同個主題都可以),且要避免只回答「是/非」或「對/錯」,而是要回應一整個句子,這有助於對話的持續進行。此外,對於被問到「你是做什麼的?」的問題時,一定要隨時準備好答案。

另外需注意的一點是,以上對話不會出現在某些特定場合,如派對、酒吧等等,如果是在吵雜和擁擠的地方,這會給人感覺非常怪異,所以選在舒適環境進行對話會更為妥當,例如排隊等食物、在吧檯等酒、或在演講開始之前跟旁邊的人一起討論等等都非常適合。此外,若發生在吵雜場合中,你可以站在他們身旁,這樣能更容易聽到對方的聲音。


10. 做筆記

這很顯而易見—寫下一切你可能會遺忘的。人們的姓姓,你和某個人說話的時刻、演講筆記,或甚至某個演講中突然有感觸的啟發或靈感。研討會中通常有很豐富的資訊載入,特別是不只一日的活動,事情很容易在過去之後變成一團模糊的畫面。我們喜歡在一日內記下許多迷你筆記,在每天結束時候,記錄一下有哪些我們對話過的人是希望可以常保聯絡,或是哪些觀點是值得日後細細回味的。

有點關聯:遺忘事情不是什麼可恥的事!記住姓名對我們來說還不是這麼容易的。目前為止,我們都還沒遇到會因為忘記對方姓名而覺得被冒犯(不管是碰過二、三次…)。在對方自我介紹之後,可以在腦海裡重覆默唸幾次,或是看一下他們的名牌。最好的就是交換名片!你甚至可以自備貼紙貼在某個人的註記區塊上。

如果你對以上都很陌生,不要太過擔心重覆默唸人們的姓名。自我介紹就像在這個指南裡的一切,它們會隨著時間變得更加容易。對 Johanna 以及 Yen 來說,也是花了參加幾次研討會之後,才慢慢地可以記住其它人姓名超過一秒的時間,在他們第一次的研討會經驗,他們跟本是忙著說「Hi 我是 Johanna、Yen。」,甚至完全沒聽見其它人說了什麼。


11. 休息一下,或不要

在研討會中,可以很輕易地看到人們似乎整天都在外面。大多的時間內,會有人在早餐時刻碰面,在演講中、午餐、下午活動、晚餐,當然還有派對或晚宴,可能會持續上幾個小時。這很容易會落入「FOMO」(錯失恐懼症)的陷阱,害怕被錯過,不在場的不安與焦慮。然而,這是有可能的,保持自己的步伐是重要的,把自己燃燒殆盡是沒有意思的。記住,只因為「某個人」一直在外活躍,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在活躍。重要的是找到自己適合的,有些人喜歡短暫的休息,因為重新進入狀況,可能比早到晚保持「開機」狀態所帶來的勞累還更累,其它人喜歡有頻率的休息,或是撤退到飯店內重新充電,因為燃燒殆盡是一件真實的問題。有些喜歡在晚上社交,其它的時間休息,也有些人喜歡找人去吃飯,有些人也許喜歡在會議期間做所有的事,然後晚上就好好休息。

一個可能會蔓延的問題是「我花了這些錢到這裡,我不應該休息才對」。這是個關鍵點,在這些研討會上努力獲得最好的體驗是確實的。但在最後,長期來看,這樣子虐待自己不會有什麼好處,而且會讓你的突破點往後延。盡全力,把自己推出舒適圈,但同時也要接受如果自己的極限在哪。「尊重你的極限」與「放棄」、「做得很爛」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你需要隱私,而你的飯店又太遠的話,或你不想要去哪裡,有其它選擇:去喝杯咖啡或是廁所,在附近公園走走。以上這些建議沒有對或錯,也需要自我實驗一下找到自己的甜蜜點。可以視隻身一人或與朋友同行而改變。


請謹記在心,如果覺得太不知所措,或是超過自我極限太遠的話,你可以隨時放下離開,找一個私人的地方或飯店,好好照顧自己。


11. 與人結伴…或不要

有三種方式參加研討會,而每種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 與好朋友結伴參加:讓你感到安心,因為已經有一些同伴了。但陷阱是當你已經成雙成對的時候,就比較難加入其它群組或與新的人會面,也許會錯過結交一些新朋友的機會。你也可能需要在不同的興趣、目的、議程中協調,如果沒協調好的話,有可能會發生已經超過你個人極限卻又想試著跟上朋友的步伐。當然,你們可以一起去參加,但在必要的時候獨自行動,試著從中取得最好的。

- 獨自前往,但事前與朋友或沒見過的人安排碰面:有點類似與跟朋友一起參加,但又不會太有壓力。像 Johanna 的第一個獨立參加的工作坊,她就又壓力太大以至於不讓任何人知道他要去參加。

- 獨自前往:這是最令人害怕的選項,但也會是最有收獲的。只要對自己負責,了解到沒有人對你有任何期待,你可以很自由,明白可照自己的安排時間離開。隻身一人是最容易結交新朋友的,比起已經在一群人當中,更多人都喜歡在對象是獨自一人的時候去接觸。把這個當作優勢,讓自己看起來是好親近的:把手機放下,保持微笑,鼓起勇氣跟大家打招呼。

同樣地,視狀況和個人喜好,這是都可以有變化的。傾聽內心,專注在這些方式的優點上面。


13. 研討會結束之後

在會議結束之後,接下來的時間:把拓展的人脈加入社群網路中,也許寫一段簡短訊息給他們。這時候你先前寫下的筆記也許就可以派上用場。

給自己寫一段私人回饋:哪種方式或情境是適合你,哪些不適合,或有什麼是你覺得可以有不同做法的?你可以回顧然後下一次做調整。或閱覽一下筆記,需要的話就做一些補充。

記住每個研討會都是不同的:規模、感覺、參加人數、活動、地點、講座/酒精消費量/社交機會、持續時間、地點。 一開始很難判斷哪一個最適合你,但嘗試不同的東西是很好的,問問那些去過的人,如果你發現有些不適合你,不要氣餒。

最後,讓自己有時間療癒一下。任何社交活動對內向的人是很精疲力盡的且壓力的,而且與職涯相關的又會讓整個體驗增加更多壓力。善待自已!Johanna 有一個與自己想處的小祕密,就是在每次參加完研討會存活下來後,送自己一本美術設定集。


14. 結語

恭禧!你撐到生存指南的最後。當中有很多需要消化的,特別是你從沒參加過任何大型社交活動。記住,整個體驗可以拆解成更小、更容易觸及的步驟。做好功課,並且記得你不孤單,但你「可以」放手做,並且變得更強大。我們希望這篇指南,可以為大家減輕一些恐懼,給你一些工具和做好準備。

許多這些提示都和心態和觀念調整有關,這通常要花時間努力,但最終會看到成果。建立自我信心,甚至是外在的自信,是花時間的,但對所有生活情境都會有幫助。找出適合自己個性的方法。如果你覺得本文有幫助,也請歡迎分享給更多人,有什麼其它小技巧也歡迎與我們分享喔!

相關資源:

資料來源: Conference Survival Guide for Introverts - Part 1 of 2。文章由映 CG 翻譯,如欲轉載標註出處來源。

ArtStation 2022 年度 CG 創作精選! 12 組角色、場景設計免費教學,帶你一探大神...
精選 6 部動畫工作室、自由接案設計師所製作的兔年祝賀動畫,祝讀者兔年行大運
還沒有帳號嗎? 點此立即註冊!

登入您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