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動態設計師斜槓術!20 萬人氣訂閱 YouTuber: Ben Marriott 專訪

映CG 在 43 期雜誌《斜槓進行式: 成為後疫情時代人才》邀請到動態設計師、YouTuber—Ben Marriott,分享許多他經營頻道的心得。我們也透露更多的訪談內容,了解他從平面設計師、插畫師,跨入動態設計到線上教學的斜槓思維。


Ben Marriott

來自澳洲的動態設計師,曾受創意工作室 BUCK 的邀請接案。以簡單易懂的教學方式,在 YouTube 上發表了超過 70 部教學影片,在競爭激烈的 Motion Graphics 類別中依舊獲得超過 20 萬的訂閱觀眾。除此之外,近期也和 Motion Design School 合作開設線上課程。
Youtube 頻道
Instagram


目前新冠病毒帶來的衝擊下,是否對於你在工作上造成什麼影響?

疫情目前對我並沒有帶來太嚴重的衝擊,因為我的工作形式一直是比較獨立的,而且疫情對於觀眾收看 YouTube 的行為也沒有改變太大,也因為疫情關係,對於線上教學的需求也更加穩定。但我知道它對於其它的動畫產業帶來非常大的衝擊。幸運地,我目前的工作都還在能夠應付的情況下。

聊聊你每天的工作有哪些?

其實每天都不太一樣,我通常 8:30 起床後,會先花一小時寫寫東西,這是一個我想要建立的習慣。因為只要我開啟 Email 後,就會有很多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所以盡可能延後開信的時間,並試著寫一些和教學或是自我品牌發展的想法,建立好這樣的習慣後,長期下來應該會對我的工作效率有顯著的提升。接下來就會開始檢查 Email,我一天通常會檢查信箱兩次,早上和下午。我盡可能在半小時內回覆完所有答覆,像是來自 YouTube 觀眾的疑問。如果不是太重要的信件,我會留到晚上再去處理。我通常會讓上、下午都有一、兩個待處理事項。然而,編輯影片、寫稿,錄製等等的,通常就是我一天會做的事情。

談到寫逐字稿,這是你製作 YouTube 教學的首要步驟嗎?

當然,寫逐字稿對我是很重要的,雖然實際錄得時候並不會完全照著唸,但光是寫下來就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我會在開始錄製之前做綵排,像是大聲唸出來,確保聲音聽起來是自然順暢。透過這些步驟能在我的腦袋裡留下足夠的資訊,在錄製時更加放鬆,再結合一些即興發揮,讓教學更加自然。所以寫逐字稿對我來說是重要的,少了它,我會很容易在錄製時迷失、不斷重覆,或是忘了要講解的順序。

通常製作一段教學要花多久的時間?

通常我會花上 10 到 16 個小時,如果影片中我必須做許多動畫的話,則會花更多時間。大致上來說,教學的製作流程是先花一天的時間做完動畫,然後講解所有的過程,並不只是單單建立某個特效而已。所以大概至少都需要 10 個小時以上的製作時間。所以通常一星期內會有二天的時間來製作影片,而且有時候製作時間會分散,例如當我有想法後,會先寫下腳本的註記,但可能要到一或兩個星期後才有時間製作,這都得看影片安排的時程。有些影片可能需要配合贊助商在特定的截稿日期完成,有些則要搭配特定節日或相關的時事推出。


那你影片中的元素都是自己設計的嗎?

幾乎都是。但我也有和其他藝術家合作的影片。像我有一個「Animating Great Artists」系列。就是與其它設計師的合作,已經做過七次了,而我的信箱裡至少還有三位準備要合作的設計。我花了很多時間讓自己的設計動起來,但是要怎麼把別人的設計變成動畫,又一種完全不同的挑戰。很多人是在沒有設計背景的情況下進入動畫產業,所以透過我示範如何演釋其它人的作品,我想這對許多人來說是很關鍵的。我認識許多插畫師也想進入動畫製作,但多數情況對他們來說是困難的,我要怎麼對自己的設計做動畫?又或是我的作品不是單純2D線條,而是較奔放、怪異的線條的話,那我又該怎麼做?所以這讓我獲得一展示「如何製作一大堆不同風格的動畫、又不用精通這些風格設計」的方法。因為要實際設計製作那些動畫元件,是非常耗時的,而可能會變成製作過程中的最大瓶頸。所以有時候能和別人合作的話,則會讓製作過程更容易一些。

對於自己的頻道有設定哪些目標?

目前最主要的評斷值是來自「訂閱人數」和「影片觀看次數」,這也是目前所能夠追蹤到的數字,但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影片對於觀眾是否有價值是很難得知的,沒有任何的數據或圖表能追蹤,但這對我們製作內容者來說最重要的。我剛開始會想,如果頻道成長到某個訂閱數後,我可能會做些什麼事。但這些並不是這麼重要。像剛開始我設定人數超越一萬人後,就已經達成我最初的目的了,會讓我很開心。但一旦你達到這個目標後,你只會想要得更多,但這都不會影響到我的日常工作,從我第一次做教學後就沒有變過了,都是同樣的過程。當然我製作教學的技術變得更好,比起剛開始幾乎沒有人看的情況,現在我知道有很多人期待看到我推出的教學影片。


一部影片對於觀眾是否有價值是很難得知的,沒有任何的數據或圖表能追蹤,但這對我們製作內容者來說最重要的。

Ben Marriott

剛開始經營 YouTube 頻道遇到了哪些挑戰?

剛開始製作時遇到了很多挑戰。技術性的問題像是錄影品質,但現在我有一套不錯的系統,也不需要再用相機對著自己攝影。如果看我比較早期的教學,開始前都會有一段我介紹教學的畫面。現在,我有一段預錄好的開場可適用於所有教學,如此一來大幅減少了影片前製作業的工作。我想盡可能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完成,因為我有太多想做的,甚至希望一周推出兩支影片,我想到今年底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但這些都得投入許多心力製作。

像我錄製的第一個教學,至少就錄了八遍。剛開始我剪輯出三種不同的版本,但因為不夠好,我又再錄了三次,還是不夠好。最後才剪出最滿意的版本。當時我犯的最大錯誤是想要一次把所有畫面錄完,但後來,我想到其實可以利用暫停的方式,讓我有時間看腳本、看看下一步要做什麼,讓錄製流程更加容易。這也是為何我要寫逐字稿,並且放在螢幕的旁邊輔助。而一些失敗的錄製,通常是我只專心盯著字稿而沒有看螢幕。但在克服問題後,我只需要記住下一句要說什麼,然後按下暫停鍵,只要我沒有移動視窗或鏡頭就可以把不同鏡頭順暢的接起來。以前沒有經驗的時候,我只希望把所有畫面錄成一個鏡頭,所以一旦失敗的話,那就有很大的壓力了!


Ben 聊到當它把教學螢幕錄製完成後,就會開始錄製台詞聲音,最後再到 Premiere Pro 剪接。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製作影片縮圖,對他來說是最花時間的地方。

在縮圖製作上有什麼祕訣分享嗎?

我想有時候把自己的臉放上去,然後做一些興奮的表情…像是驚訝,或指著某個東西吧…我自己也有在幾部關於 AR 的教學影片放我的大頭,但其實我不太想這樣做,覺得有點糗。但我蠻喜歡那些用紅色箭頭指著一個圓圈的效果,我想應該還蠻能夠吸引目光的。我大部份就是把設計圖放上去,搭配簡單的說明文字,試著讓畫面看起來美麗明亮,應該是這樣,但如果製作縮圖有任何必勝公式的話,我會很想知道!

第一次上傳有自己畫面的影片時有什麼感覺?會很害羞嗎?

當然,這完全和我原本想做的是相反的。可以的話,我其實比較想要藏在幕後做動畫,並不想要得到太多關注。但如果要讓頻道成功的話,在影片中露臉還是一件必須做的事,即便到現在,面對鏡頭對我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大部分影片並沒有太多面對鏡頭的畫面。同時我也會利用跳剪(Jump Cut)的方式,因為要一次記住所有台詞太困難了。我剛開始的練習方式是,每天錄下自己說話 10 分鐘的畫面,強迫自己在開始錄製的前一天,觀看先前錄製的內容,然後從中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像是在哪段開始自言自語,或哪裡聽起來沒什麼自信等等,試著改善,這些都是幫助我更習慣鏡頭的方法。我想每個人第一次看到自己出現在影片裡都會覺得聲音怪怪的。但唯有不斷重覆練習、多多曝光,才是克服這個障礙的唯一方式。


談談你與 Motion Design School 合作的課程吧!

剛開始是 Motion Design School 主動詢問我要不要開課程。我最初是拒絕他們的邀請,畢竟我每周得產出一支 YouTube 影片,會花太多時間。但 Motion Design School 持續說服我,並且建議我可以先從較短的教學開始做起。於是我想了一下,評估可以抽出的時間,而且當時我口袋裡還有四個教學主題,我想那就花一個月的時間來開發課程,將它們拼湊成形,這一切就這樣開始了。

他們今年一月首我聯繫,課程三月就上線了,製作過程非常的緊湊,我盡可能把所有我對逐格動畫(Frame by frame)的知識放進課程中,讓它對初學者是很有幫助的。我一直以來對於做課程、教學是很有壓力的,擔心觀眾是否會喜歡,或是能否從中獲得價值。如果只是 YouTube 上的免費教學倒還好,畢竟是免費的;但課程是實際有人花錢購買,而且網路上也有教授相同知識的免費教學,所以我必須把這堂課程的標準拉高,讓學員能獲得更高的價值。好險目前收到的回饋反應都不錯,也沒有人要求退費,我感到蠻驕傲的,心中的壓力也降低不少。

這門課與你 YouTube 上的教學最大差異是?

首先時間長短就有很大的不同,在 YouTube 上的影片,大約在 5 到 15 分鐘之間,我得讓觀眾能在短時間消化,在幾分鐘內快速看完,加上吸引人的縮圖和標題,否則觀眾很容易會覺得無趣而離開。但課程因為是學生付費購買的,我可以花更多時間講解比較細節、不那麼生動的但很重要的知識,像是怎麼組織資料夾、為圖層加標籤,或是各種為 Illustrator 分檔案的方式,這種一般人不會在 YouTube 上觀看的知識,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內容。

再來就是線性的發展,我可以從基礎開始解說,用基礎元件做出一些效果,然後再進入到進階的技術。把從頭開始學到的組合成最後的成果。當然,在這超過 6 週的系列課程,超過 5 個小時的上課內容,我也有出作業給學員,並對線上問答提供回饋等等。盡可能讓購買的學員感受到課程的價值,這都是在 YouTube 上所辦不到的。

這堂課適合怎樣的學員呢?

課程瞄準的對象是對 After Effects 有基礎知識的朋友。我不會從 AE 的基礎開始講起,但如果你看過我其它的教學,那應該就沒有問題了。課程主要會教導如何利用 Adobe Animate 來做逐格動畫,當然你可以利用其它相似的軟體,原理都是一樣的。如果你對逐格動畫沒有任何經驗的話,那這門課就非常適合你了,你會學到如何逐步做出一兩種姿勢。我試著讓學員透過這六堂課學會各種技巧,培養出紮實的技術。我希望學員到最後能有自信地說出「我可以做逐格動畫」,然後加到自己的 Demoreel 中讓客戶審視。同時,我也會傳授如何將逐格動畫整合到 After Effects 中,這是我目前觀察到比較少人涵蓋到的知識,這也是我常用的工作流程,如何把逐格動畫無縫接軌到 After Effects 中,讓成品看起來就像在同一個軟體中完成的模樣。


談到動態設計,你有觀察到今年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風格發展嗎?

我想會看到更多不同元素相互組合的面貌,像是 2D 結合 3D 這樣有強烈對比的效果。因為這麼做可讓專案加值,讓它不只是 3D 動畫,又有著 2D 動畫的影子。像前陣子 Netflix 電影《Klaus》,它就融合了不同的技法,也因此讓它更加突出。再來我認為 AR 會在接下來 5 到 10 年內大爆發,目前看起來 AR 發展還屬於在「嬰兒期」的階段,比較常見的大概是 Low Poly 3D 風格,這也是目前最容易在 AR 中做出來的。對於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真是很令人期待,我可以想像 3D 動畫變得更成熟,也帶動了 AR 和 VR 的 3D 內容更加有沉浸感。

我認為 AR 會在接下來 5 到 10 年內大爆發,目前看起來 AR 發展還屬於在「嬰兒期」的階段,比較常見的大概是 Low Poly 3D 風格,這也是目前最容易在 AR 中做出來的。對於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真是很令人期待

Ben Marriott

身為一名知識傳播者,你是怎麼看線上教育帶給傳統教學平台的衝擊?

我想那些教授傳統美術的學校會逐漸萎縮。我自己畢業於雪梨當地的設計學院,我很享受當時在學校學到的技術,比起你花錢買的任何線上課程都還棒。但跟線上課程相比,面對面教學也有它的劣勢。線上課程可以同時讓上百人在線觀看,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暫停,或做完其它事情再回來看,如果某部份很困難的話,還可以花時間自己慢慢思考。所以我想它的確會取代掉一些教育機構。而且依照目前的情勢發展,遠端工作在社會上愈來愈常見,這只會讓線上串流的技術愈來愈好,人們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式獲得資源學習,但我不認為它能夠百分百複製實體教學的價值,因為還是有更多與社交互動、分組來鼓勵你對自己負責。在學校時,你必須交作業來獲得學分,如果不去上課,你就也看不到其它朋友了,也等同於浪費錢,所以你可能不會想錯過任何上課的機會。

但是像線上課程,我自己就買了一堆,有很多還沒看,也有看到一半就放著不管的,因為沒有任何壓力迫使我把它看完。所以,如果你很主動或是對自身要求很高的人,那線上課程會很適合你。像澳洲的教育體系就蠻好的;但像是美國,學生可能為了要獲得藝術學位而負債累累,我認為這是很荒謬的事情,那種教育系統就像在吸你的血一樣,那線上教學相對來說,就是更容易負擔的選項。在動態設計產業中,你可以獲得各種學習資源,可以向產業裡的頂尖好手學習,有些大學老師很棒,但也有不少人與業界脫軌許久。現在軟體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對於這些教學者來說,要跟上速度是蠻困難的。所以我認為線上教育會成為未來學習的最大主流。


對想增加第二技能的朋友,你會建議做準備?

我覺得可以慢慢來,做好準備。我很幸運學了很多東西,在大學學會設計,然後花了許多時間以插畫師接案,後來發現動畫帶來的樂趣,所以又花了 5 年的時間學習,然後又花了 2 年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講師,能夠面對鏡頭。看下來我花了 10 年以上做準備,逐步累積這些技能。如果我想同時學會這麼多技能,那可能會承受不住而什麼也學不好。長期來看,我建議一次專注學好一件事,如果你想學設計或插畫,或是動態設計,你也許不必花二年的時間,可以專注一個月把它學好。另外,得了解到想「變好」,是得花很長的時間。我回頭看自己過往的作品,當時覺得很好,但現在看其實一點都不好,所以做好長期備戰的心理準備。


本文由映CG 獨家專訪。如需轉載請標註授權來源: 映CG Media

更多藝術家專訪

【發車啦!畢製老司機】Ep.8:潛力新秀的創意不設限,帶你一探北藝動畫的創作能量
在新加坡、加拿大、中國三地闖蕩,一窺遊戲美術賴森的創作之旅

相關文章

本期雜誌以「IN BETWEEN NOW AND THE FUTURE」為主題,邀請了三組創作團隊,分享他們如何運用最新的數位內容製作技術,克服挑戰,實現願景的幕後故事。
還沒有帳號嗎? 點此立即註冊!

登入您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