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從巴黎聖母院大火,看文化遺產與 VR&AR 結合的機會與問題
4 月 15 日的一把火燒掉了巴黎聖母院一部份建築,也傷了許多人的心。巴黎聖母院不僅走過了法國大革命,並見證了二次世界大戰。發生這樣的事讓人扼腕嘆息。這把火也為全人類敲響了保護文化遺產的警鐘。中國媒體 VR 陀螺報導了許多中國與各國的案例,如何以現今 VR/AR 等技術,來保存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保存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相比,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找尋合適的保護方式和傳承方式。目前,各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面臨五個難點:繼承技藝的人數不足、 傳播形式老舊與不足、宣傳內容缺乏深度、傳承人群的學習與創新問題、城鄉差距導致邊遠地區文化遺產被邊緣化。
當 VR / AR 撞上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上這些問題雖然 VR / AR 技術不能全數解決,但VR/AR技術的獨特優勢讓它脫穎而出,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的優質之選:其一,VR / AR 特有的視聽盛宴能夠打造出一個真實感極強的虛擬世界,把觀眾帶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世界之中,新穎的形式也能夠吸引一大批年輕人,激起更多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慾望,促進非遺的傳承;其二,基於 VR / AR 技術創造的內容在形式上可以實現多樣化,可以是音頻、視頻、遊戲、沉浸式體驗等,能夠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和口味,讓大眾能在非遺得到保護的情況下從多個方面深度接觸非遺項目;其三,VR / AR 技術特有的互動性提高了大眾的參與度。遙不可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觸手可及的文化產品,過去只能隔著屏幕、隔著書本了解的東西,如今可以親身體驗。在互動過程中,觀眾的主觀能動性被調動起來了。其四,隨著5G時代的到來和國家對於虛擬現實技術的大力支持,VR / AR 技術將迎來長足發展。以下為中國與國外目前嘗試採用VR / AR 技術進行記錄和傳播的案例。
傳統戲劇的 VR / AR 體驗
1、崑曲
2月 19 日,央視新聞發布消息上線VR頻道,並且播出世界非遺崑曲首部 VR 紀錄片《崑曲涅槃》。網友將透過 VR 親臨江南水榭樓台,看奼紫嫣紅開遍,聽悲歡離合如煙,並將一睹資深崑曲傳承人穿越時空的今古對話。
2、京劇
(1) 睟顏app AR京劇人物
睟顏是一款以介紹與推廣京劇為目的的 app,其中以 iOS 平台的 AR 技術,AR 京劇人物採用國畫筆鋒加上現代動漫風格,只要點擊AR功能就會有一位栩栩如生的「角兒」平地而起在你眼前唱念做打。
(2) 《大花臉 AR 臉譜》
京劇表演藝術家「京韻歌后」儲蘭蘭專門為小朋友們精心推出了《大花臉AR臉譜》,是首次將 AR 技術運用在藝術上的一本畫冊,選取了京劇版《大鬧天宮》中 10 個經典場景,為 16 個京劇臉譜人物進行AR技術融合。這樣一款與眾不同的畫冊達到了寓教於樂,普及京劇藝術的效果,深受小朋友喜愛。
(3) VR 京劇體驗區《數劇京韻》
以「坊間過大年」主題的 2019 新春文化坊會,是北京坊新年期間獨具特色的系列活動之一。今年新年活動還推出了科技味十足的 VR 京劇體驗區,採用體積捕捉、動作捕捉、3D 掃描等技術為遊客帶來新穎的觀劇體驗。
(4) 德國的視覺藝術家用 3D 虛擬演員演繹京劇
來自德國的視覺藝術家、動畫師 Tobias Gremmler 製作的《中國戲曲虛擬角( Virtual Actors in Chinese Opera)》,節奏明快的中國傳統樂器伴奏加上飄逸經典的京劇動作,效果十分驚艷。
3、粵劇
香港教育大學成立了粵劇傳承研究中心並推出了一套「虛擬實境粵劇體驗」。參觀者可戴上 VR 眼鏡,化身成粵劇《西樓錯夢》的主角,以第一身視點體驗粵劇演出。
文章轉載自 VR 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