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專訪泰勒斯MV、美劇《閃電俠》燈光師,一窺國外特效界的職場秘辛

廖正緯(Ken Liao), 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大學(AAU),擅長 3D 建模,對遊戲、影視產業中各種風格的數位雕塑、模型和貼圖繪製有著高度熱情。從 2016 年開始在好萊塢特效工作室 Ingenuity studios 以 CG Generalist 參與許多電視、電影與 MV 製作,之後升級為 CG Lead,目前他則在洛杉磯的 Encore VFX 擔任燈光師,製作像《閃電俠》、《球星長成》等電視影集製作。 

廖正緯 Ken Liao / Encore VFX, Lighting artist
IMDB / 個人網站


可與我們聊聊,最初在什麼樣的契機下讓你前往海外求學,並開始 CG Artist 一職呢?

我從小就非常對各式漫畫、電影跟遊戲相當的感興趣,但是當初都純粹以興趣的態度畫圖與創作,直到大學時期受到各種 VFX Feature Film,如《阿凡達》、《鋼鐵人》系列,以及由 Crytek 製作的《Crysis》系列的美麗畫面所震懾,遂燃起了我產生「是不是也能把興趣投入到這方面的事業」的想法。當時由於台灣對這方面的資訊相對不多,也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因此有了何不出國學習這方面知識的念頭,這就是一切的起點了。

從畢業後的工經驗中,蠻多時候是以 Generalist 的身份參與專案,可與我們聊聊是怎麼自我培養擁有全方位的工作技術呢?

這算是剛進國外業界陰錯陽差而促成的結果。因為當時的公司人數並不是太大規模,所接的案子主要也以電視影集、廣告跟 MV 等短時效的類型為主,因此需要通才的人來同時處理許多特效等各種工作,也因此開始學習如何當一名Generalist,與累積關於整體工作流程與不同部門的相關知識。技術通常都是透過直接上工學習來的,由於影視業的各部門不僅環環相扣,加上製成間時常有出錯的可能性,為求在短期內完成客戶的需求,且在不影響其他部門的前提下將錯誤修正,對各方面技術與知識的要求是必須的;另一方面,為了要讓自己作業時更為流暢,並盡力讓自己能夠獨立完成前期製作,也是讓我學習其他相關領域知識的動力之一。


你會怎麼建議才剛進入 3D 影視產業的朋友們,在專精於某項技能以及培養全方位技能之間,該怎麼取捨或安排?

我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有的疑問。以我的經驗看來,一定要有個專精的技能。因為那是你自身的價值所在;但同時間,了解全方位的技能也是必須的。但我在這裡說的「了解」,並不代表要精通全部的技能,而是至少要了解其他不同軟體、部門跟技術的作業邏輯。當你在一家公司工作時,你是要跟很多人合作的,如果不了解其他軟體或部門的基本知識,很容易導致接續在你流程之後的人工作或收尾收得很痛苦。

說到取捨跟安排, 我覺得要以自己真正喜歡跟想做的領域為原點,往前後延伸,尋找能讓作品變得更完整,或讓作業流程更為順利的技術。以我自己為例,假使專業為數位建模,了解後段的材質跟打光的技術,不僅可以幫助提升作品集的檔次,也可以避免建出的模型到了畫材質跟打光的步驟時所產生的問題。


先前在 Ingenuity Studios 從 CG Artist 升職為 CG Lead,也可和我們聊一下是什麼情況下晉升,而在工作差異上有什麼不同?

當時公司接到的案子數量跟品質開始提升, 因此那時經過跟公司的多次協調與會後,上層決定培養兩位在公司已有一段時間,且熟悉營運流程的員工成為 Lead,讓 CG 團隊能夠運作與分工地更順利,而我剛好就是幸運入選的其中一人。在工作差異方面,Lead 除了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在與團隊,和自己帶領的設計師們溝通跟解決技術問題之外,還需要具備綜觀全局跟良好的專案時間管理能力。


目前於 Encore VFX 擔任 Lighting artist,可與我們在近期參與的影集《閃電俠》中主要負責的任務有哪些呢?而 Encore VFX 在這部影集中大約有多少人參與?

我主要負責的是以打光為主,必要時也會兼做畫材質跟數位建模。人數方面視每一集對於 CG 的需求多寡來決定,一般來說,Lighting 團隊常設為 7 至 12 人。因為保密協定的關係,我恐怕無法透漏太多。但是因為對 CG 的需求更多更全面,所以時間安排跟分工得要做得更好。此外,因為電視影集的製作時程短, 所以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必須要有的。有時候製作全 CG 場景時得忍受相當長的開檔案以及算圖時間, 所以保持心平氣和也是很重要的。


可與我們聊聊就你過往參與過的作品中,在為電影和影集的特效製作上,會有什麼比較大的差異,例如製作流程、時間等等的呢?

我目前接觸過較大的案子如 MV 或是電影,客戶給予的時間是相對會比較多的,從一個月到一年不等,時程的長短並不是定數。而相較於電視影集,這類型的案子客戶的品質要求也是嚴格許多。有時候因應客戶的特殊要求,上層也比較有意願投入新技術來達成目標。另一方面,影集的製成時間就短上許多。一集一到兩個禮拜不等,因此製作方面會以可以快速看到效果的方式為主。不過有時候當客戶希望把某幾集做得很精采,就有機會獲得額外的製作時間,也因此作業上就會比較趨向 MV 或電影的製作方式。

就您近期的工作經驗中,在算圖引擎、材質繪製或合成上使用的軟體,有沒有哪些是比較新應用的技術趨勢呢?

現在的軟體跟技術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在 3D 部分,主要還是使用 Autodesk 的 Maya 和 3ds MAX,這兩個也是業界上最常用的兩大軟體。算圖引擎部分,V-Ray、Arnold 跟 Redshift 都有令人非常驚艷的表現,且更新速度快。近期因為對即時運算的重視,這些引擎們也都對 GPU 算圖的部分做了不少的加強,像是V-Ray Next 等等。

此外,有些公司或團隊已經開始使用 Unreal engine 或 Unity 來進行影片的製作,相信遊戲引擎在不久將來也會開始大放異彩。材質繪圖部分,由於 PBR 的崛起,現在非常多公司都流行使用 Substance painter 和 designer 來製作材質和貼圖。而 Allegorithmic 也時常關注回饋並更新這兩個軟體。


哪支參與作品讓您有最深刻的印象呢?可與我們分享背後的故事嗎?

目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要屬Taylor Swift的《 Look What You Made Me Do 》的 MV 製作了。當初公司一接到這個案子時就已經被其大量的 CG 需求所震驚,也因此,我了解到 MV 也是可以用電影或特效影集的規格來處理的。該 MV 從前期的場景設計、角色製作到後期的打光,都經過導演的重重審核,儘管整個製作上相當耗時耗力,但也讓我從中獲得了相當多的經驗。除此之外,MV 擁有相當多 Hero Shot 的需求,因此 CG 製作的物件有相當多細節要完成,也給予我第一次近距離跟導演一起審核各個鏡頭的經歷。一起工作到歌曲釋出的前夕,但相對地,發行後的網路評價及大量的點閱率,也讓我覺得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會鼓勵大家多多參與相關產業的年度大型活動,如 CTN、SIGGRAPH,或當地一些公司辦的小型活動或之類,Networkin(人脈)是目前從事這個行業很不可或缺的關鍵。

Ken Liao / Encore VFX Lighting artist

就您的工作經驗來說,要在美國 CG 產業工作最具挑戰的部分是什麼?在不同的文化下,有沒有特別得去克服的地方?

我相信很多剛畢業的學生,都會面臨一個非常困難無奈的挑戰,就是應徵時公司對於經驗的要求。這部分就相對需要多一點機緣跟實力讓外國公司看上你。但是我也有聽過其它案例,就是要鼓起勇氣厚著臉皮去多跟人資部門的窗口聯絡,其實還是會有機會讓對方留下印象或回應你的。以美國來說,我會鼓勵大家多多參與相關產業的年度大型活動,如CTN、SIGGRAPH,或是當地一些公司辦的小型活動或 mixer 之類的,不僅能藉此更加深入了解你想從事的產業/職缺,幸運的話,更可以在這些活動認識業界的從業人士,雖然不見得能就此獲得工作機會,但對於產業的 Networkin(人脈)是現在從事這行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美國人很注重溝通,在非母語的前提下,如何用英語跟他們有效地溝通也是蠻大的一個挑戰,所以在美國上班時並非只是做好本分的工作就好,好好地跟主管們討論,也是需要學習跟克服一些心理障礙的。

在國外準時打卡下班是很正常合理的一件事,加班並不是認真向上的同義詞,我自己最初在美國工作時,也是花了點時間才適應了這部分的文化。

除了對這個產業有熱情之外,您認為有什麼方法可以保持對工作的新鮮感,或是保持競爭力呢?

我會鼓勵大家多多涉獵不同風格或形式的藝術作品,不要只侷限在自己擅長或關注的領域,純藝術、平面設計或是概念藝術等不同的藝術形式,甚至去踏青、接觸大自然、觀察人群都對於訓練美感非常有幫助。由於現在各式軟體跟新技術不斷更新,如果停止學習,是很容易被人超越取代的,因此不要畫地自限,懼怕適應不熟悉的工作環境、學習不同的作業流程或軟體等諸如此類的,多方嘗試才能讓你更有機會發掘到新的樂趣或找到更適合的工作方式。


對於想要前往美國工作的讀者們,包括履歷撰寫、作品整理及找尋合適管道,你會建議他們如何展開呢?

先了解自己最想要做的是 CG 行業裡的什麼位置,以免砸了重金出國卻還是在尋找方向。除非本身沒有身分的問題要擔心,不然在國外念書跟工作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現在多虧網路的發達,這些資訊也有越來越多人的分享,所以有心探詢的話,並不會太難得知。

履歷跟作品集要明確符合你想要申請的工作職位,當然還是可以放其他類型的作品,但主要還是得集中放你想要做的工作職缺一樣的作品。除此之外,有時候一些大公司會開放實習跟培訓的計畫,都是對想要在美國求經驗的人來說非常好的起步,非常值得一試。另外,定期瀏覽國外的求職網站,如 Glassdoor, Indeed, LinkedIn 等提供的職缺,都有機會能找到適合你的工作。

作為CG產業的專業職人,就目前國外的產業或是求職的趨勢,有什麼東西是值得去關注的呢?

由於影視特效行業的變動性非常迅速非常高,求職趨勢是難以一言以蔽之的。一般來說,特效師跟 Generalist 在電視影集方面的需求量是很多的,打光師的需求也不少;相較之下,建模師跟動畫師在工作方面相對地難找一些。但上述僅只是通則,實際情況還是必須視各個公司的情況略有不同。另一方面,定期關注電影的預告或是社群網站如 twitter 等網路文章,也有機會從中得知有案子正在進行製作的公司,細心關注的話會發現這種時候也有機會有職缺的釋出,像是四月對於影視業來說是忙於製作 Pilot 影片(類似影集前導影片)的重要時刻,這種時候通常都會非常地缺人。


除了本身的工作外,平常有什麼興趣、關注的議題嗎?自己是屬於 Work-life balance 還是 Work-life integration 的?

因為我本身比較宅一點,大部分工作後的休閒娛樂也都不脫離影視遊戲;但除此之外,我也蠻喜歡關注時下議題或是接觸關於生活、歷史等各式各樣的知識。而我本身期待 Work-life balance 的生活,遺憾的是,目前的模式還是偏向 Work-life integration,因為我本身不太能忍受手邊有未完成的代辦事項,所以基本上還是以工作為重;而如何兼顧平衡兩方的品質比重,也還是我目前還在學習的課題之一。

最後,未來有想要挑戰什麼不同的新事物嗎?或是心理勾勒的藍圖會是什麼呢?

這個產業永遠學不完,未來希望有一天能成為能獨當一面、能融會貫通多方的能人 Freelancer,或是參與規模更大的電影製作,當然如果有機會的話,也非常想往遊戲 CG 方面發展,並參與 AAA 等級的遊戲製作。

定格動畫與特效的神奇結合!一窺奧斯卡提名團隊新作《大冒險家》幕後
從巴黎聖母院大火,看文化遺產與 VR&AR 結合的機會與問題

相關文章

本期雜誌以「IN BETWEEN NOW AND THE FUTURE」為主題,邀請了三組創作團隊,分享他們如何運用最新的數位內容製作技術,克服挑戰,實現願景的幕後故事。
還沒有帳號嗎? 點此立即註冊!

登入您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