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從巴黎聖母院大火,看文化遺產與 VR&AR 結合的機會與問題 - Page 2
民間文學的VR/AR體驗
1、炎帝神農傳說《黑暗傳》
中國 VR 動畫平塔工作室(Pinta Studios)製作的 VR 動畫短片《烈山氏》在 2018 年入圍第 75 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VR 競賽單元。《烈山氏》正是來自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根源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黑暗傳》。
2、《白蛇傳》
杭州宋城景區推出 AR 導遊「小青」,遊客可以通過宋城導覽 app 召喚虛擬導遊之一「小青」,遊客通過「小青」的實景導航和專業介紹能夠更深度地遊玩和了解宋城景區。
3、三國傳說
2018 年 4 月 18 號,VR遊戲《三國虎將傳 VR 》登中國Steam平台,支持 Oculus Rift 和 HTC Vive 裝置。在緊張刺激的打鬥和劇情中,玩家又重溫了一遍亂世中的三國年代。
傳統美術的VR/AR體驗
1、《清明上河圖》 VR 短片
2016 年中秋節期間,樂視 VR 平台上線了《清明上河圖》VR短片,內容選擇以虹橋作為觀賞的起點。觀眾的視線將跟隨汴河上的船隻走上河岸,穿過城樓。一路上街道兩旁有打鐵的,吆喝賣東西的,商舖林立……觀眾可以在清明上河圖裡穿梭,夢迴千年前繁華的汴京。
2、明代山水畫《秋林讀書圖》3D
通常我們都是以平面視角來欣賞山水畫,而大英博物館 2018 年別出心裁用 3D 動畫呈現了中國明代畫家項聖謨的山水作品《秋林讀書圖》。前一秒,畫面展示的是一幅傳統的山水畫捲軸,後一秒,觀眾就彷佛進入了 3D 畫卷中,進入古老的山水間神遊,不知不覺之間就成了「畫中人」。這樣一段不足三分鐘的短片,在短短三週內,在海外獲得近 200 萬次的播放,只能說3D版的山水畫太過驚艷。
3、敦煌壁畫 VR 漫遊
北京引力波虛擬現實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世界級非物質遺產敦煌壁畫推出了 VR 漫遊體驗,觀眾可以跟著鏡頭進入神秘的敦煌石窟,一探千年藝術的魅力。這段 VR 漫遊體驗畫面精美考究,稱得上是一場視聽盛宴。
VR / AR 技術 ≠ 萬能藥
從中國戲曲到民間文學,應用 VR / AR 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有不少,有了VR / AR 技術的加持,許多鮮為人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與衍生。但有了VR / AR 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就從此高枕無憂了嗎?目前存在的一切問題就此解決了嗎?遠非如此,VR / AR 技術也不是萬能藥。其實,VR / AR 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應用中仍有許多的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 VR / AR 技術後呈現的內容質量。應用了 VR / AR 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案例是否真正達到了傳播文化目的,抑或只是停留在了華而不實的噱頭層面,淪為商家營銷的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與時俱進,但傳播也要有溫度和質感,讓文化遺產活化,使之成為觸手可及的文化產品。 VR / AR 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要重視對內容的精心打造,以更強的互動性和體驗性來充分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精髓。其次,VR / AR 的技術難題。要將虛擬畫面與真實環境融為一體,真假難辨,目前的 VR / AR 技術尚存許多不足之處。螢幕的解析度、網絡承載力、光學性能、方位跟蹤系統的精度、數據刷新頻率以及延遲等都還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
此外,用戶穿戴頭戴設備時的舒適度不高也是 VR / AR 產品一直以來飽受詬病的一點。另外不容忽視的一點是,VR / AR 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製作的內容必須在不傷害非遺項目的前提下進行,例如在用 VR / AR 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敦煌壁畫進行數位復原時,前期的 3D 掃描、建模和數據採集必須在對壁畫採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進行。最後,公眾對於虛擬現實技術的接受度。雖然 2016 年被稱為 VR 元年,但實際上 VR / AR 技術在普通大眾中的普及度並不高。首先,很多人對VR/AR的印像還留在遊戲層面,還有些人因有過不舒適的虛擬體驗而對 VR / AR 產品敬而遠之。因此,若要通過VR / AR 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起到正向作用,大眾接受新技術的意願高低也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其次,前文已經提到目前文化遺產傳承人老齡化嚴重,很多傳承人一直苦於宣傳無門,但大都對新興的 VR/AR 技術不甚了解,甚至不知道 VR/AR 技術能夠幫助到非遺項目的傳承。一直存在的信息差導致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難以遇上合適的VR / AR 內容製作者。
文章轉載自 VR 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