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專訪台灣本土民俗魔幻動畫短片《魍神之夜》,以傳統文化勾勒出濃厚的草根性
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文化代表物,例如日本的神社或美國的速食,而對台灣來說,這座小小的島上更是瀰漫著各式各樣的文化象徵。日前,2022 高雄電影節的焦點必看短片中,就有一部動畫短片洋溢著濃厚的本土台灣味 -《魍神之夜》,並同時入圍 2022 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魍神之夜》改編自小說家甘耀明的《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描述女孩為了拯救自家飼養的豬,意外發現魔神仔「魍神」的秘密。此次映CG 特別專訪到動畫導演蔡旭晟,帶你一起挖掘這部精采、奇幻台灣本土動畫短片的幕後製作。
聊聊《魍神之夜》的製作緣起?
蔡旭晟:緣起於前作《櫻時》參加 2013 東京動畫獎,時任主辦的增田弘道(日本知名動畫製作公司 MADHOUSE 前總經理)老師建議我利用機會,找尋新作品製作的契機,當時非常喜歡甘耀明老師的小說世界,包含《殺鬼》《蘭王宴》等。甘老師那鄉土草根的魔幻感一直是我創作的精神養分。同年便向甘耀明老師提議《魍神之夜》動畫企劃,甘老師也答應授權,並開始了改編動畫的漫漫長路。
劇情部分主要是改編自《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我們取得其中兩篇故事《蘭王宴》與《魍神之夜》的授權 ,原本打算將兩篇故事改編為電影長片,但考量到製作難度與故事內容,《蘭王宴》篇幅上比較壯闊史詩,《魍神之夜》篇幅較短,加上第一次嘗試改編,所以先嘗試用短片規模來製作。改編故事的難度遠比我想像的還高,因為動畫是影像媒體,每秒都要緊扣情感,在文字上可以任由讀者感受思考,但回到影像上就需要考量角色的動機與情節衝突。甘耀明老師在文字中展現出華麗意象和想像,所以我儘量在文字和人物留白的部份進行改編與添加設定,給予角色足夠的動力去推動故事,並使角色在劇情中能多些弧線變化,體現出故事的主題。
聊聊整體工作流程?耗時多久?
蔡旭晟:《魍神之夜》其實在劇本和動畫開發上,斷斷續續差不多 5~6 年的時間,真正啟動是在 2019 年申請到短片輔導金,整體製作耗時約 2 年半。期間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它是部手繪動畫,手繪動畫的影像本質就是手工藝,就算有數位工具輔助,每吋影像就是需要人和筆慢慢畫出來,整個漫長的過程就是與意志力的搏鬥,加上 COVID-19 的疫情影響,對製作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因為《魍神之夜》一開始就打算使用轉描,所以須額外做實拍前置,包含劇本調整、演員試鏡排練等,為期六個月;實際拍攝時間不長,包含測試約在兩週內完成。接下來,必須將實拍素材先剪接成正片並插入預覽動畫鏡頭,可以說是動畫製程中的動態分鏡,約 3 個月,最後才正式得到確切的影片長度與鏡頭量,並轉交給 2D、3D 團隊做後續製作。2D 轉描是最辛苦的部份,期間動畫美術背景也同步進行,製作期約一年半。3D 團隊於較後期啟動,執行約 8 個月。待 2D、3D 都差不多完成後,就開始彙整素材並進行合成,此時聲音與音樂團隊加入,後期也反覆修整影像,約 7 個月。在 2D 動畫轉描上,考慮到就手與普遍性,軟體上都是使用 Photoshop,但考量到繪圖效率,硬體工具都是使用繪圖螢幕。3D 部分,因為偏向角色動畫,所以軟體都使用 Maya。後期合成的整體分層架構還是以 2D 動畫為目標,所以軟體是使用 After Effects。
為何選擇以轉描呈現此作品?
蔡旭晟:2015 年,我與監製王威人合作了一部動畫短片《大嬸與狼》,首次利用實拍後轉描的技術製作;轉描其實不算動畫製作的主流方式,起初是帶著些許實驗性及有限的時程去嘗試。在動畫製作中,角色的表演往往是最具挑戰性的,這次的《魍神之夜》,我想將轉描技術進階到更極致,抓住動畫角色演出的情緒與氣息,再加入新學習的製作經驗。轉描動畫最大的挑戰,在動畫風格上雖和一般 2D 膠片動畫相似,但流程和動態情感上其實不大相同,太過忠實的話甚至會帶有恐怖谷的負面心理效應。所以我希望能在轉描方式下,找到傳統 2D 動畫所擁有的幻想造型和動態樂趣。
此外,這次《魍神之夜》製作元素和團隊涵蓋廣泛,首先由畢業生有限公司籌備團隊,並以實拍作為動畫素材。因為在設定上包含了人類,動物類與幻想類等角色,所以製作分配上,會盡量按照技術分工:由劉育樹導演帶領的光點吉樹,將實拍人物畫面轉描為 2D 動畫影像。由郭憲聰帶領的再現影像,以 3D 動畫製作非人類的角色,包含動物類、幻想角色類及道具等。而我這邊負責實拍和動畫的導演與整體視覺設計、動畫美術背景、彙整兩方素材拆層修整、2D、3D特效及最終合成。
場景與角色的參考來源?
蔡旭晟:在實拍演員試鏡前,我們都有繪製動畫角色設計圖,但離實作還是有一定的落差,因為要找到和設計圖一樣的演員很不容易,所以除了從文字劇本思考,在試鏡定裝後,還要根據演員去繪製出確認的角色造型設計圖和色票定稿。《魍神之夜》實拍大部分都是用綠幕拍攝,所以場景需額外繪製,包括前置前需要先田野調查、堪景收集素材,惟遇到虛構場景或較複雜鏡位的場景時,才會搭配 3D 模型來執行 layout。動畫背景的地點則大量參考美濃、旗山及雲林一帶的山林地貌與人文建築,包含宮廟農舍等。我一直希望魍神在氛圍上,可以忠實的呈現出南台灣的炙熱陽光氣息,及台灣熟悉的自然光影。
此外,魍神的外觀設計在蠻早期就確定好方向了,期間也讓甘老師了解魍神的設計概念。在原作小說中,魍神其實有非常多細節的描寫,它其實顛覆一般我們認知的魔神仔的刻板印象,既恐怖又充滿童趣與純真。但我想最主要還是回歸到故事主題上-探討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及人類這個物種如何被動物認知。我想稻草人就是最初的概念,它既鄉土、夠原始,象徵人類農業活動與動物的邊界,有許多地方可以發揮。
分享較特別的製作場景或心得?
蔡旭晟:在整理製作過程中有三點可以分享。第一點是角色在動作幅度較大時會呈現出些許殘影和模糊感,主要是考量到兩個問題。第一個考量是因為轉描限制,因時程預算有限,需減少動畫格數以減輕動畫師的負擔,所以只能透過由後期的補格或後製補救,讓動態上不要太過斷裂。第二個考量是鏡頭感,因為轉描素材大多使用定鏡,過程盡量迴避運鏡或需要追蹤的 3D 合成鏡頭,但為了豐富 2D 靜止的場景空間、避免讓 2D 向量角色動態過於乾燥,加入了動態模糊、景深甚至失焦等。除了在平面做出鏡頭空間與空氣感,加上場景多為夜戲,故事描述夜晚小孩被鬼牽走的恍惚狀態,以模擬黑暗中的慢快門模糊與失焦感,同時強調半夢半醒的魔幻感。
第二點是徐春妹在結尾所吐出的火花,其實融合了多種方式製作而成。火花的主光束是靠 2D 繪製,先用 2D 來決定角色的位移跟拍和強弱,再添加逐格的實拍素材,因為真實的火花才有銳利、具殺傷力的感覺,最後再用 3D 火花特效填補畫面空隙。讓小說文字中描述的火流星,能夠有 2D 的手感和溫暖、伴隨著真實的刺痛和燦爛,形成複合感受交疊的感覺。
第三點是《魍神之夜》沿用之前《櫻時》的 3 轉 2D 效果,其中 3D 物件包含角色和道具,呈現的視覺質感也都和一般膠片動畫風格相似,期望能呈現出我腦海中屬於台灣的獨特光影。雖然靜態不易分辨,但動態的動態感和透視還是會讓 3D 與 2D 有所區別;為了模糊界線,除了調動格率,我還利用 2D 特效去填補 3D 角色的留白,讓整體的動態質感更接近 2D 動畫,豐富且鏗鏘有力。
與音樂製作人張三、梁言任的合作感想?
蔡旭晟:我們為這部動畫短片搭配了一首主題曲《火金姑》,這首歌曲其實在早期撰寫劇本時就有聽過,當下真的非常喜歡。它最初其實是音樂人張三籌備專輯時的其中一首創作,當初聽到這首歌,旋律帶有台灣童謠與現代感,加上歌名遙指《魍神之夜》的故事元素,所以就萌生出將它作為動畫的片尾曲。這首歌特別請到金曲歌后曹雅雯老師與兒童合唱團做詮釋,將這帶有童趣風味的歌曲,演繹出螢火瞬亮瞬熄的生命感,令人動容。
前作品《櫻時》就是由張三負責音樂製作。張三的音樂風格一直都有著童謠與懷舊感,言任也擅長用二胡、嗩吶等傳統樂器來編曲,所以我很放心地交給張三與言任共同創作《魍神之夜》的音樂。而魍神的主場景是在偏鄉山林,所以需要在自然環境,恐怖氛圍與童趣感做好平衡點;這其實是蠻大的挑戰,但不同於一般的鬼故事,也許被魔神仔牽走是場美好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