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900 顆特效鏡頭你看出來了嗎?《挑戰者》竟然讓攝影機化身為網球,在球場上彈跳!
一般來說,我們對特效電影的想像多半停留在飛車追逐、爆破場面、怪獸出現或科幻情節上。然而,《挑戰者》並沒有觀眾刻板印象中的這些特效場面,但它無疑是一部隱藏的特效大片,實現了無懈可擊的寫實特效。本次映 CG 整理了 Zero VFX 的創辦人 Brian Drewes 他分享了在電影《挑戰者》中,如何巧妙運用特效,打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運鏡。
Challengers: VFX Breakdown Reel from ZERO VFX on Vimeo.
Brian Drewes 對於特效概念的萌芽,在大學時期,操作了一台 Oxberry 動畫架,並在機器上進行合成,對特效領域建立了興趣。15 年後他與人合夥創立 ZeroVFX 。與此同時他來開發了ZYNC 的渲染工具,最後該工具於2014 年被 Google 收購,由於多元的經驗,讓他轉向視覺特效監製的角色。
參與《挑戰者》的契機與特效人員的分工
ZeroVFX 創辦人 Brian Drewes 曾與製片人 Amy Pascal 和 Rachel O'Connor 在電影《她們》(Little Women, 2019)中合作過。當製片人將《挑戰者》的劇本交給他時,他表示非常喜歡,並在幾次會議後確定加入劇組。在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Brian Drewes 與導演 Luca Guadagnino 的合作相當愉快。導演無論面對演員還是幕後工作者,都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即便導演對鏡頭的想像難度很高,但因為他表達得非常清楚,這讓劇組能夠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挑戰者》視覺特效製作人 Daniel Chavez 與 Brian Drewes 在進入特效工作之前,花了大量時間逐一分析每場戲的需求,包括暴風雨、網球動作、臉部替換特寫和網球的主觀視角。當確定哪些鏡頭需要特效後,他們將工作分配給兩家特效公司:Zero VFX 和 Frame by Frame。根據每家公司的優勢以及整體預算進行評估和分工。Zero VFX 由 Don Libby、Dan Cayer 和 Steven Spady 帶領,執行所有與網球相關的動作、臉部替換、CG 強化、球場重新照明和其他特效模擬工作。 Frame by Frame 則由 Marco Geracitano 領導與網球無關的視覺特效,包括一些環境背景,尤其是暴風夜的場景。整個特效製作從準備到完成,歷時約 10 到 11 個月,共計 900 顆特效鏡頭。
特效與攝影團隊密切合作,打造出獨特的球賽場面
「Phil's Tire Town 挑戰賽」貫穿了電影的開場與結尾,為觀眾帶來了許多令人驚豔的視覺體驗。影片一開始,視角由下而上,演員彷彿踩在鏡頭上,背景是一片淺藍的天空,宛如藍色的網球場,畫面中畫龍點睛地加上了球場界線標記。這段場景的拍攝方式是讓演員站在玻璃板上打球,而劇組需時常清潔玻璃板,隨著拍攝進行,玻璃板也逐漸出現磨損痕跡。《挑戰者》巧妙運用了許多靈活的鏡頭設計,讓觀眾難以辨別眼前的是 CG 還是實拍場景。
特效製作人 Brian Drewes 表示《挑戰者》的 CG 鏡頭以寫實作為目標,並且要與 35 釐米的拍攝素材整合,「Phil's Tire Town 挑戰賽」導演希望可以近距離拍攝演員,因此攝影團隊與特效團隊需要密切的合作。攝影指導 Sayombhu Mukdeeprom 以及整個攝影部門評估了各種設備,如:電動滑軌(Sliders)、重型纜繩攝影系統(Cable cams)、人力車(Camera Rickshaw)等,來確定能夠實現導演的期待。
跨週拍攝網球挑戰賽,有 50% 的球場透過 CG 完成
「Phil's Tire Town 挑戰賽」的拍攝耗時三週,電影中設定該比賽在下午 5 點至 8點之間進行。然而,實際拍攝時,光線因每天的天氣變化而有所不同。為確保主要光源來自正確方向,現場拍攝時,電工們提供了兩個柔光燈。由於現場的燈光控制有限,影像進入剪輯階段之後,需要大量後製來保持光線的一致性。特效團隊對球場進行了光學掃描(Photogrammetry Scan)和光學雷達掃描(LiDAR Scan),以擷取光線數據,讓後製得以調整太陽位置和球場上的陰影分佈。特效團隊會逐鏡分析哪些鏡頭需要重新照明,以及 CG 替換那些曝光過度的物件,確保每一幕都保持一致的視覺效果。
運用 AI 技術,將演員的臉替換到網球選手的身上
《挑戰者》所有的拍攝都依據縝密的分鏡進行,除了讓演員接受網球的訓練,導演為了力求真實,Zero VFX 公司在拍攝現場安排了網球雙打選手,除了運用傳統的 3D 製作,還結合了機器學習技術來替換演員的臉部。選手的臉上貼有點狀標記,用作網球動作的參考。隨後,演員上場,盡力模仿選手的動作。實際拍攝中,演員並不會真正擊打網球,除非是在撿球。觀眾在電影中看到的「網球」幾乎都是通過 CG 製作的。
在進行臉部替換之前,使用 The Scan Truck 對演員進行光學掃描(Photogrammetry Scanning)。 Brian Drewes 解釋道:「我們經過臉部和身體掃描,接著透過 3D 進行建模,得到算圖完成的 CG 臉部模型。接著,AI 和機器學習進行處理,最後交給合成師,將這些處理過的圖像融合在一起。」臉部替換工作中,最具挑戰性的是 Josh O'Connor 飾演的 Patrick,該角色在電影中有蓄鬍和無鬍子的兩種造型。找到與角色外型匹配的網球替身演員非常困難。最終,由於替身與角色的外型差異較大,從頭部到耳朵、脖子都需要進行全面替換。Zero VFX 公司的臉部機器學習模型還能製作關鍵幀動畫,這使得團隊可以精確調整面部表情,進行最終的細節潤色。
網球的主觀視角與貫穿球場的特殊運鏡
為了營造電影的最高潮,《挑戰者》設計了一段以網球為主觀視角(POV)的鏡頭。Zero VFX 通過前期概念視覺化(Previs),協助實現了旋轉攝影機與上下彈跳的鏡位設計。特效團隊根據球場的 3D 建模,使用 3D 軟體中的攝影機模擬出網球在場上來回運動的效果。攝影機彷彿成為網球,並根據實際擊球的聲音節奏調整網球的速度。這些跨越球場的運鏡需要通過三個不同的運鏡來拼接完成。
例如電影中的一個精彩的跨球場鏡頭,電影運鏡從網球裁判的身後過肩,鏡頭沿著球網前進,停在觀眾席,最後以女主角的臉部特寫作結。拍攝這個鏡頭時,現場光線充足,使用了ARRI Alexa LF 攝影機和一個 30 英尺的 Technodolly,但要實現貫穿整個球場的運鏡仍然不夠。因此,團隊在攝影機最大範圍內拍攝,並在 3D 空間中標記接縫點,將吊臂基座移動到下一段位置,每次拍攝貫穿球場的運鏡都需要分成三段來拼接。劇組通常會預留接縫點,並確保吊臂運鏡速度一致,讓特效後期完成整合。整個球場的拍攝過程,是 CG 鏡頭與實景拍攝的結合體驗。
挑戰賽前風雨欲來的暴風夜
《挑戰者》的導演 Luca 對比賽前的風暴場景有著風格化的想像,這段畫面主要由特效公司 Frame by Frame 製作。雖然場景具有風格化,但仍力求真實感,不僅參考了現實中碎片被吹動的方式,還使用了光學雷達掃描(LiDAR Scan)技術,為特效師提供了建模的參考依據。此外,在現場拍攝時,劇組策略性地使用大型風扇和吹葉機,使防水布、桌布、帳篷和樹木隨風飄動。這場戲少許鏡頭由 Zero VFX 處理,例如強風吹拂廣告布條的效果,他們還研究並設計了廣告布條的懸掛方式。
影響 ZeroVFX 創辦人至深的電影,以及未來創作的計畫
Brian Drewes 現階段正在負責 20 世紀影業的電影《Eenie Meanie》,由 Shawn Simmons 擔任編劇和導演,電影講述了一名改過自新的駕駛員,又再次落入深淵的故事——由 Samara Weaving 主演——這將是一部充滿汽車追逐動作的有趣作品。最後 Brian Drewes 分享了 4 部影響他至深的電影
1.《大白鯊》(Jaws) 。Brian Drewes表示是他最愛的電影。
2.《魔宮傳奇》(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 當 Brian Drewes 年幼時,看到電影中礦車追逐的幕後花絮,首次意識電影幕後的真相。
3.《駭客任務》(The Matrix)
4.《波長》(Wavelength)導演 Stan Brakhage 的作品,Brian Drewes 在大學時花了一年時間研究實驗動畫,這部作品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授權聲明
-
網站翻譯
-
文章為映CG所有,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