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900 顆特效鏡頭你看出來了嗎?《挑戰者》竟然讓攝影機化身為網球,在球場上彈跳!

一般來說,我們對特效電影的想像多半停留在飛車追逐、爆破場面、怪獸出現或科幻情節上。然而,《挑戰者》並沒有觀眾刻板印象中的這些特效場面,但它無疑是一部隱藏的特效大片,實現了無懈可擊的寫實特效。本次映 CG 整理了 Zero VFX 的創辦人 Brian Drewes 他分享了在電影《挑戰者》中,如何巧妙運用特效,打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運鏡。


Brian Drewes
ZeroVFX 創辦人

Brian Drewes 對於特效概念的萌芽,在大學時期,操作了一台 Oxberry 動畫架,並在機器上進行合成,對特效領域建立了興趣。15 年後他與人合夥創立 ZeroVFX 。與此同時他來開發了ZYNC 的渲染工具,最後該工具於2014 年被 Google 收購,由於多元的經驗,讓他轉向視覺特效監製的角色。

Linkedin


參與《挑戰者》的契機與特效人員的分工

ZeroVFX 創辦人 Brian Drewes 曾與製片人 Amy Pascal Rachel O'Connor 在電影《她們》(Little Women, 2019)中合作過。當製片人將《挑戰者》的劇本交給他時,他表示非常喜歡,並在幾次會議後確定加入劇組。在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Brian Drewes 與導演 Luca Guadagnino 的合作相當愉快。導演無論面對演員還是幕後工作者,都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即便導演對鏡頭的想像難度很高,但因為他表達得非常清楚,這讓劇組能夠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挑戰者》視覺特效製作人 Daniel Chavez 與 Brian Drewes 在進入特效工作之前,花了大量時間逐一分析每場戲的需求,包括暴風雨、網球動作、臉部替換特寫和網球的主觀視角。當確定哪些鏡頭需要特效後,他們將工作分配給兩家特效公司:Zero VFX 和 Frame by Frame。根據每家公司的優勢以及整體預算進行評估和分工。Zero VFX 由 Don LibbyDan Cayer Steven Spady 帶領,執行所有與網球相關的動作、臉部替換、CG 強化、球場重新照明和其他特效模擬工作。 Frame by Frame 則由 Marco Geracitano 領導與網球無關的視覺特效,包括一些環境背景,尤其是暴風夜的場景。整個特效製作從準備到完成,歷時約 10 到 11 個月,共計 900 顆特效鏡頭。


特效與攝影團隊密切合作,打造出獨特的球賽場面

「Phil's Tire Town 挑戰賽」貫穿了電影的開場與結尾,為觀眾帶來了許多令人驚豔的視覺體驗。影片一開始,視角由下而上,演員彷彿踩在鏡頭上,背景是一片淺藍的天空,宛如藍色的網球場,畫面中畫龍點睛地加上了球場界線標記。這段場景的拍攝方式是讓演員站在玻璃板上打球,而劇組需時常清潔玻璃板,隨著拍攝進行,玻璃板也逐漸出現磨損痕跡。《挑戰者》巧妙運用了許多靈活的鏡頭設計,讓觀眾難以辨別眼前的是 CG 還是實拍場景。


特效製作人 Brian Drewes 表示《挑戰者》的 CG 鏡頭以寫實作為目標,並且要與 35 釐米的拍攝素材整合,「Phil's Tire Town 挑戰賽」導演希望可以近距離拍攝演員,因此攝影團隊與特效團隊需要密切的合作。攝影指導 Sayombhu Mukdeeprom 以及整個攝影部門評估了各種設備,如:電動滑軌(Sliders)、重型纜繩攝影系統(Cable cams)、人力車(Camera Rickshaw)等,來確定能夠實現導演的期待。


跨週拍攝網球挑戰賽,有 50% 的球場透過 CG 完成

「Phil's Tire Town 挑戰賽」的拍攝耗時三週,電影中設定該比賽在下午 5 點至 8點之間進行。然而,實際拍攝時,光線因每天的天氣變化而有所不同。為確保主要光源來自正確方向,現場拍攝時,電工們提供了兩個柔光燈。由於現場的燈光控制有限,影像進入剪輯階段之後,需要大量後製來保持光線的一致性。特效團隊對球場進行了光學掃描(Photogrammetry Scan)和光學雷達掃描(LiDAR Scan),以擷取光線數據,讓後製得以調整太陽位置和球場上的陰影分佈。特效團隊會逐鏡分析哪些鏡頭需要重新照明,以及 CG 替換那些曝光過度的物件,確保每一幕都保持一致的視覺效果。 


運用 AI 技術,將演員的臉替換到網球選手的身上

《挑戰者》所有的拍攝都依據縝密的分鏡進行,除了讓演員接受網球的訓練,導演為了力求真實,Zero VFX 公司在拍攝現場安排了網球雙打選手,除了運用傳統的 3D 製作,還結合了機器學習技術來替換演員的臉部。選手的臉上貼有點狀標記,用作網球動作的參考。隨後,演員上場,盡力模仿選手的動作。實際拍攝中,演員並不會真正擊打網球,除非是在撿球。觀眾在電影中看到的「網球」幾乎都是通過 CG 製作的。 

在進行臉部替換之前,使用 The Scan Truck 對演員進行光學掃描(Photogrammetry Scanning)。 Brian Drewes 解釋道:「我們經過臉部和身體掃描,接著透過 3D 進行建模,得到算圖完成的 CG 臉部模型。接著,AI 和機器學習進行處理,最後交給合成師,將這些處理過的圖像融合在一起。」臉部替換工作中,最具挑戰性的是 Josh O'Connor 飾演的 Patrick,該角色在電影中有蓄鬍和無鬍子的兩種造型。找到與角色外型匹配的網球替身演員非常困難。最終,由於替身與角色的外型差異較大,從頭部到耳朵、脖子都需要進行全面替換。Zero VFX 公司的臉部機器學習模型還能製作關鍵幀動畫,這使得團隊可以精確調整面部表情,進行最終的細節潤色。

After
Before

網球的主觀視角與貫穿球場的特殊運鏡

為了營造電影的最高潮,《挑戰者》設計了一段以網球為主觀視角(POV)的鏡頭。Zero VFX 通過前期概念視覺化(Previs),協助實現了旋轉攝影機與上下彈跳的鏡位設計。特效團隊根據球場的 3D 建模,使用 3D 軟體中的攝影機模擬出網球在場上來回運動的效果。攝影機彷彿成為網球,並根據實際擊球的聲音節奏調整網球的速度。這些跨越球場的運鏡需要通過三個不同的運鏡來拼接完成。

例如電影中的一個精彩的跨球場鏡頭,電影運鏡從網球裁判的身後過肩,鏡頭沿著球網前進,停在觀眾席,最後以女主角的臉部特寫作結。拍攝這個鏡頭時,現場光線充足,使用了ARRI Alexa LF 攝影機和一個 30 英尺的 Technodolly,但要實現貫穿整個球場的運鏡仍然不夠。因此,團隊在攝影機最大範圍內拍攝,並在 3D 空間中標記接縫點,將吊臂基座移動到下一段位置,每次拍攝貫穿球場的運鏡都需要分成三段來拼接。劇組通常會預留接縫點,並確保吊臂運鏡速度一致,讓特效後期完成整合。整個球場的拍攝過程,是 CG 鏡頭與實景拍攝的結合體驗。


挑戰賽前風雨欲來的暴風夜

《挑戰者》的導演 Luca 對比賽前的風暴場景有著風格化的想像,這段畫面主要由特效公司 Frame by Frame 製作。雖然場景具有風格化,但仍力求真實感,不僅參考了現實中碎片被吹動的方式,還使用了光學雷達掃描(LiDAR Scan)技術,為特效師提供了建模的參考依據。此外,在現場拍攝時,劇組策略性地使用大型風扇和吹葉機,使防水布、桌布、帳篷和樹木隨風飄動。這場戲少許鏡頭由 Zero VFX 處理,例如強風吹拂廣告布條的效果,他們還研究並設計了廣告布條的懸掛方式。 


影響 ZeroVFX 創辦人至深的電影,以及未來創作的計畫

Brian Drewes 現階段正在負責 20 世紀影業的電影《Eenie Meanie》,由 Shawn Simmons 擔任編劇和導演,電影講述了一名改過自新的駕駛員,又再次落入深淵的故事——由 Samara Weaving 主演——這將是一部充滿汽車追逐動作的有趣作品。最後 Brian Drewes 分享了 4 部影響他至深的電影

1.《大白鯊》(Jaws) 。Brian Drewes表示是他最愛的電影。
2.《魔宮傳奇》(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 當 Brian Drewes 年幼時,看到電影中礦車追逐的幕後花絮,首次意識電影幕後的真相。
3.《駭客任務》(The Matrix)
4.《波長》(Wavelength)導演 Stan Brakhage 的作品,Brian Drewes 在大學時花了一年時間研究實驗動畫,這部作品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授權聲明

臺灣設計團隊 Bito 攜手公視打造全新兒少頻道,帶給下一代孩子更美好的觀看體驗
「被看見」的故事與「不被看見」的特效!專訪《鬼才之道》導演徐漢強與特效總監郭憲聰

相關文章

還沒有帳號嗎? 點此立即註冊!

登入您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