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發車啦!畢製老司機】EP.14 聚焦「設計後浪」,讓「新一代」閃閃發亮!專訪「設計發浪」創辦人
【發車啦!畢製老司機】第14集邀請到知名設計品牌、媒體平台「設計發浪」的創辦者-浪人。身為 7 屆後浪賞評審的他,分享了這幾年在畢業展所發現到的趨勢,以及當評審的觀點。今年他又接下新一代設計展的線上企劃,也談到如何透過線上活動,為莘莘學子帶來新的產業思維與脈動。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吧!
💌節目大綱
01:03 成立「設計發浪」後的職涯人生
12:58 浪人的跨域思維
19:18 給新鮮人的建議-如何找到職涯方向
29:51 新一代設計展的過去與現在
43:34 後浪賞-談今年的設計趨勢
58:20 創立後浪賞帶來的啟發
67:10 談後浪賞的未來
👉👉喜歡這集節目,想聽聽更多業界人士分享經驗,歡迎到 Spotify、Apple podcast 等網站訂閱【發車啦!畢製老司機】節目。
談談你怎麼看過去的新一代設計展?
浪人:除了去日本讀書的那些年,我幾乎都會去新一代設計展,看看學生們的畢業製作,因此才會成立「後浪賞」。就這幾年的觀察,新一代設計展最難得的就是聚集了所有設計科系的畢業展,因此各式各樣的作品在此百花齊放,然而它卻沒有將這些成果累積下來,沒有像是「碩博士論文系統」這樣的資料,所以很難讓人去翻找過去誰做了什麼設計。這也導致在每年畢業展中,經常看到相似的設計不斷出現,學生們無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高處邁進,做出嶄新、更有趣的設計,想到此不免感到些許可惜。畢竟學生們都花錢、花心力去創作,總是希望做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設計。
如何將這個存在已久的新一代設計展翻新?
浪人:因為疫情的影響,所以這次改為線上展的形式出發,然而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轉機,能建立一個平台,保留所有畢業生的作品。雖然網站還有許多可以優化的地方,但至少能開始累積成果,讓新生代的設計科系學生,能藉由網站去看看已經存在怎樣的作品,又如何從中脫穎而出。
另外,新一代設計展終於開設官方的粉絲專頁,這真的是一大進展(笑)。因此本次直播企劃主要也是透過設計發浪或一些受訪者的社群力,替這個官方粉絲專頁增加能見度,並帶給新鮮人更多新穎的觀點或啟發,於是我們邀請了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設計師或創作者,例如遊戲《人生畫廊》團隊等,分享職場、創業、募資等經驗,讓學生了解設計不是只有一條路能走。此外我也建議主辦的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重新確立新一代設計展的品牌定位,讓它不在只是一場召集四方的設計大拜拜,而是真的能挖掘創意,培育新秀,做到產學合作的舞台。
聊聊當初成立「後浪賞」的契機?
浪人:如同節目中提到,我是一個不太喜歡明星光環或是備受注目的設計,而「後浪賞」主要就是希望藉由我的觀點,去挖掘那些有潛力的設計,讓它們被關注,因此才會訂下沒有獲得金點新秀或是放視大賞肯定的規定。此外,我也認同「獎項」是評審口味的集合,因此這也不代表其他沒得獎的作品不夠優秀,只是可能受限於比賽機制或當屆評審口味而不受青睞。於是「後浪賞」不遵照傳統比賽方式,以設計領域區分獎項,而是以主題的方式分成「難以歸類特別獎」、「整合解決問題獎」、「社會振興公益獎」、「商業模式創新獎」等六大獎,去鼓勵打破疆界、勇於嘗試不同設計手法、或符合當代潮流的潛力新秀。例如今年的社會公益振興獎,頒給了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吳同學所設計的《DETOPIA | 抗爭防衛開源裝備組》,就是根據香港反送中運動所設計的開源裝備,面對近期抗爭事件不斷在世界各地發生,這個設計作品就非常實用且當代,讓我非常興奮,才會在完整名單尚未公布前,急著先頒給他們獎項,算是我的一小點私心(笑)。
隨著科技進步,各種設計領域已經越來越模糊,你很難定義這個作品是屬於哪種設計的範疇,不同科系的學生也都在嘗試跨領域的創作,但這不表示它不是一個好的設計作品,因此這類會被比賽機制給淘汰的遺珠,是「後浪賞」希望鼓勵的對象。
by 浪人
在觀看畢業製作,與學生對談、分享觀點的過程中,你有甚麼收穫嗎?
浪人:大多學生都找我當人生嚮導,為他指點迷津(笑)。但我其實從學生這邊,了解到很多年輕人的想法以及需求,這讓我在挑選「後浪賞」時,能有更不同的切入角度,畢竟前面也有提到,我不喜歡談重複、老調重彈的東西,所以我也會希望「後浪賞」能與時俱進,每年選出來的得主,都有不同觀點可以訴說。
前幾年,有一位輔大的同學,他為不同傳統食物都設計出一款食物包裝,食用的人就不會因此掉屑屑,除了包裝、主視覺設計非常有趣外,他還設計一本刊物,講述每個食物的屑屑形狀,還用數據去做歸類、分析,甚至還描述人們為了不掉屑屑吃這些食物,所隱含的風險。這組設計實在太瘋狂有趣,極度吸引我,也因此入選進「後浪賞」。後來與同學討論,他才坦承自己做這個作品,就是為了得「後浪賞」,還隱此去翻閱過去幾年的得獎作品,了解我喜歡怎樣的作品。這個經驗讓我體悟到「後浪賞」逐漸成為設計新秀的一個指標,儘管沒有像金點新秀或放視大賞有實質獎金的給予,但這些學生更渴望受到「設計發浪」的注目,這也讓我逐漸了解這個品牌是有影響力,於是之後也更審慎評選作品。
你會建議學生如何找自己的職涯方向?
浪人:每個人找工作都有不同的期望,有的人可能想找錢多的工作,有的人可能想要先在不同領域闖一闖,不論是哪一種想法,最重要的還是找到自己職涯方向的主軸,藉由每一份工作,替自己加分,不斷向前、向上邁進。舉個例子,我曾在日本選物雜誌擔任中文編輯,也曾在選物店從事銷售人員一職,雖然這些工作看似與設計無關,但也沒有偏離產品設計等領域,反而從中萃取更多知識,也替我日後成立「設計發浪」打下了基礎。在雜誌社,我學到如何用媒體眼光去看待其他設計師是怎麼設計產品,又滿足了甚麼樣的需求,這對之後推廣「設計發浪」有很大的助益。而在這份工作當中,我也重拾了對設計的熱情。在擔任銷售人員時,我開始會換位思維,以功能面的角度去了解整個市場的需求,也體會到「好的設計不是追求美,而是在美的基礎上解決他人問題。」,因此我非常推薦新鮮人,在從事設計前,可以嘗試一些銷售的工作。而份工作也讓我能站在讀者的立場,了解「設計發浪」能滿足怎樣的需求,解決怎樣的問題。
儘管一路上從事不同工作,我仍是走在設計領域的生命週期中,並不斷找尋嶄新的創意以及生活化的設計,培養或扶持他們。而能伴隨我在這條路那麼久的,就是我對設計的熱情,因此如果你迷失方向,從喜愛的事情下手,或許能看到方向。
by 浪人
最後談談「後浪賞」的未來?
浪人:其實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與「後浪賞」的得主有更多交流或是合作,創造更多潛在的機會。所以我也成立臉書社團,聚集所有得獎者,統整我所有的資源,想辦法去協助他們。近期我們也在做一個實驗,前幾年成大工設系設計了一款叫 LASTY 的食物包,儘管這個產品只是眾多設計的一小部分,但它卻在一個群聚環保人士、名為「不塑之客」的社團爆紅,吸引了募資平台的注意,剛好我也公布「後浪賞」得獎名單。因此牽線了平台方與主創團隊,展開了募資企劃,最終成功集資三萬件。而這份成功經驗,也讓我相信富有創意的設計是有未來性,而「後浪賞」可以讓這些可能性逐步成真,這是我未來想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