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從非科班出身到成立團隊,打造高品質的視覺幻象,金獎特效總監郭憲聰的工作心法大公開!
第48期映CG雜誌【探索特效新視界】中,我們邀請到再現影像視覺特效總監-郭憲聰,與我們分享特效職人的工作概況,以及產業的技術趨勢。此篇收錄了未能放進雜誌的採訪內容,帶大家了解更多郭憲聰的工作思維與成為特效總監前的故事,現在就讓我們了解他如何從資管系轉到特效這條路,又如何與劇組溝通,鍛造精緻又迷人的視覺特效。
聊聊特效總監的日常工作?
郭憲聰:根據不同專案進度,每天的工作也會有所不同,若是專案還在前製期,可能會尋找合適的參考影像,與美術設計師或導演討論畫面設計方向,若是專案到了拍攝期,則會去拍攝現場,側拍每場戲的環境照。若是專案到了後製期,一早進公司就會打開今天要繳交的檔案,與團隊討論 CG 製作方向,並將確認好的檔案傳給 PM,再整理給劇組看,與對方討論畫面是否要修改或是定案。
特效在前期製作需要做什麼?
郭憲聰:以前幾乎都是拍攝完後,才交給特效團隊去處理特效,但現在台灣的劇組幾乎都會在前製期、劇本完成後,就邀請我們加入前期會議,與攝影組、美術組等各種電影製作團隊,一起討論每一場戲的製作,並分配預算。特別的是重要的特效戲,我們會在讀本會議時,與各組討論畫面製作細節,看哪些道具由美術組負責、哪些裝扮由特效化妝組負責、哪些畫面可以由攝影組避開,而哪些一定要用特效呈現。針對每個細節討論,才能運用最短的時間、最精簡的人力,完成導演或電影製作團隊心中所想的畫面。而讀本會議也是快速熟悉劇組的一個好方式,透過對於每一場戲的討論,了解每個劇組人員內心所想的畫面與工作模式,之後工作起來也能順利。
延伸閱讀:前期準備好,後期免煩惱!淺談特效人員如何進行前期準備與資產對接如何評估所需要的特效技術與製作時程?
郭憲聰:特效製作的技術與時程還是要看每個專案的需求與素材來評估,但如果只是修穿幫畫面,用 Roto 在背景貼上一些簡單的素材,這些都不需要花太多時間 (除非數量多),且也容易量化。然而只要牽扯到,要加入 3D 模型、製作數位人類與動物、火煙水特效模擬、群體特效模擬等需要追蹤、建模、打燈、算圖的,都是需要花費時間打造。假設這個效果團隊沒人做過,可能就需要花更多時間測試,以《返校》為例,文雄被抓臉長出麻布袋的效果,雖然看過很多好萊塢公司分享怎麼製作類似特效,但團隊是第一次製作,所以從設計到CG建模,都花了一點時間實驗並與導演溝通效果。又或者是血河的特效,雖然一樣是用專門的軟體製作流體特效,但每個人心中所想的流水畫面都不同,因此光是來回改動態與物理模擬,做出導演與電影團隊理想的效果,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因此很多特效工作都非常難量化。
如何與劇組或導演溝通?
郭憲聰:假設導演或劇組提的方案不可行,我不會直接否決,而是舉B方案說服他們。但也會有很難說服的時候,以《消失的情人節》時間暫停戲為例,我當時提很多好萊塢電影製作的暫停特效,但陳玉勳導演喜歡更真實的感覺,所以後來多找了許多參考並測試,也經很多前置討論,才能在拍攝時與製片組、攝影組、美術組密切的配合,完成那場真實感十足的時間暫停畫面。
由於不同導演喜歡的畫面不同,所以有時候頻率對了,就會很快進入製作期,但有時就會來回協調很久,但這一切都是為了讓畫面更符合這個故事。
by 特效總監 郭憲聰
郭憲參與的作品,曾以《返校》、《消失的情人節》獲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哪些類型電影的特效製作比較困難?
郭憲聰:主要還是看劇本的特效需求,但個人認為CG生物或爆炸水煙這種特效最難,因為這些特效追求地都是擬真,但每個人甚至是觀眾對擬真的感覺都不同,很容易會有假假的感覺,因此需要不同修改跟測試。例如說CG動物的表演,因為是用擬人化的方式去詮釋動物的動態,所以就算是《與森林共舞》這樣的好萊塢大片,也總是會看到CG動物做出人類的行為,會產生那種不擬真、不協調的尷尬感。像是我們曾經在《玩命貼圖》製作CG貓,在模型階段覺得非常擬真,但進到動畫階段就有點可惜。
每個特效人員都有擅長製作的特效,有些動畫師很會調動物表演,有些合成人員很會製作銀幕合成,這時候就要根據每個人屬性去分配工作。
by 特效總監 郭憲聰
大學就讀資管系,當初進入動畫研究所,有加強哪方面的訓練嗎?
郭憲聰:其實我沒有特別往某個目標前進,都是在摸索過程誤打誤撞,才進入特效產業,但不變的是努力研究的熱情。我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很愛畫畫,也靠畫畫拿獎,所以高中曾考慮要考美術班,但後來根據家長的建議,選擇普通高中,大學也進去當時最紅的資訊科系。而在資管系時就有接觸到多媒體相關課程,例如網頁設計,就會開始學習 Photoshop、Flash 等,也開啟了我對多媒體設計的興趣,之後開始旁聽媒傳系的課,深入研究攝影、色彩學、軟體操作,甚至寒暑假跑去上 Autodesk 研習營、在獎金獵人網站中參與比賽或接案,累積多媒體設計的經驗。畢業後,當時《玩具總動員》、《神隱少女》非常紅,就想考動畫研究所。進去之後,也是透過朋友推薦,自己找工具書不斷研究動畫技術,然後與拍片的創作者合作特效短片,甚至去比賽,之後就被中影找進去當特效製作人員,參與許多電影的後製流程,像是去了解聲音部門如何配音等,這也幫助我熟悉整個電影後製的流程,之後成為特效總監,與劇組討論時能更順利。
會以什麼樣的角度,看別人製作的特效?
郭憲聰:大家會覺得我看電影都會有職業病,但我覺得辨認是不是特效畫面有時是一種直覺反應,儘管我已經很融入、沉浸劇情當中,然而就是有些畫面,我就會發覺可能不是用實拍的。而當我看很厲害的特效,例如在看《雅信傳》、《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我會稍微記起來,當作日後提給導演的參考。當然,也有完全沒有發現是特效的畫面,這時候也會去專研breakdown,看看別人如何做得那麼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