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www.incgmedia.com/

數位技術革新影視內容!虛擬製作、生成式 AI 開創新時代吸睛作品新路線

影視娛樂在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僅是一種休閒形式,隨著時代演變,它紀錄著全球社會、藝術與文化情感價值上的變化,更成為全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從以往好萊塢電影主導全球流行文化趨勢,到日本動漫、韓國戲劇和綜藝等「文化輸出」,這些都深刻影響著接收資訊的人們。此外,影視內容的製作亦帶動相關技術的進化,從 40 年代的黑白電影到現在的數位化與虛擬製作技術,這背後蘊藏著人類對軟硬體科技的投入與心力。

本篇文章將透過幾個近代「關鍵新型態」的影視產製技術案例,帶領大家探討新技術如何影響製作流程,並進一步改變創作者「說故事」的方法。


從《魔戒》到《阿凡達:水之道》的影視製作技術演進

回顧 21 世紀,技術突破帶來了許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視效電影。首先是 2000 年初的《魔戒》三部曲,導演 Peter JacksonWētā FX 運用真人動作捕捉技術,讓 CG 角色咕嚕(Gollum)栩栩如生。接著是 2008 年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其中的技術創新在於使用 CG 技術讓演員看似衰老。2010 年,Christopher Nolan 在《全面啟動》中,與特效團隊使用 Previs 技術做為拍攝前的鏡頭設計工具。而到了 2022 年的《阿凡達:水之道》,技術又迎來革新,從 CG 水體、水下表演捕捉,到實拍中的 SimulCam(協同工作攝影機)以及即時深度合成技術,都突破了既有的製作流程。

延伸閱讀:開放測試新技術!Unity 和 Wētā FX 水模擬團隊打造《阿凡達:水之道》 2225 顆特效鏡頭

《阿凡達:水之道》水下表演捕捉 (圖片來源:befores & afters / 攝影:Mark Fellman © 2021 20th Century Studios. All Rights Reserved)

這些電影在故事背景上各不相同,在特效製作上也有各自的突破。多數電影都是將真人實拍與 CG 元素結合,打造出奇幻而逼真的畫面,並運用動作捕捉技術來驅動全 CG 角色的演繹,還有數位演員製作方面涉及到臉部掃描技術。以 2009 年的《阿凡達》為例,片中大量的數位元素依然以動作捕捉為基礎,納美人的動作與表情都是透過捕捉真人演員在拍攝現場所產生的數據,再轉換為 3D 角色的動作。導演 James Cameron 更啟用了虛擬攝影系統,使他能夠在監視螢幕上直接觀看 3D 角色於潘朵拉星球森林中奔跑。這種虛擬製作流程,結合了「動作捕捉技術」、「即時運算」與「實體攝影機」,使得導演能夠以具體且即時的視角進行運鏡與構圖,實現更具想像力且震撼的視覺效果。

延伸閱讀:「沒有特效,就不會有《阿凡達:水之道》!」一窺 Wētā FX 如何透過即時動作捕捉技術,打造栩栩如生的納美人

《阿凡達》拍攝畫面(圖片來源:Wētā FX)

數位技術的突破補足了過去實體化妝、道具與特效的不足。雖然實體特效在現今的製作中仍佔重要地位,但數位化能讓創作者與表演者在更安全高效的環境中工作,也能呈現更逼真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沉浸於電影的世界中,專注於故事所傳達的深層意念。無論是對抗邪惡的史詩冒險,還是借助宏大背景反思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這些電影標示出科技的成就,更在全球文化間產生了深刻共鳴。


動作捕捉技術創新,誕生更寫實的 CG 角色

動作捕捉技術在現今的國外影視作品中,已司空見慣。《魔戒》三部曲中的咕嚕、《阿凡達》中的納美人、《猩球崛起》中的凱薩,甚至《哈比人:荒谷惡龍》中的史矛革,這些奇幻生物之所以如此栩栩如生,是出於真人演員穿上動捕衣進行實際表演,動作被轉換為數位資料後,再交由動畫師進行細緻調整,最終呈現出符合角色需求的動畫效果。

提到動作捕捉技術,Wētā FX 無疑是特效工作室中的佼佼者,專注於打造高品質 CG 生物與角色,並開發與身體及臉部捕捉相關的技術流程。以 2000 年《魔戒》中的咕嚕為例,Wētā FX 與演員 Andy Serkis 合作,透過穿戴光學標記的動捕衣,在片場設置專門的動作捕捉區域進行拍攝。最終呈現在大銀幕上的咕嚕形象,即是結合了演員的動作數據與動畫師的關鍵幀調整結果。另一個技術突破是在 2009 年《阿凡達》拍攝中,Wētā FX 首次成功實現多位演員在同一動捕區域內同時表演,並引入頭戴式攝影機(Head-Mounted Camera),同時捕捉身體與臉部的表情,提供動畫師更加自然的表演參考。這一技術演變成 Wētā FX 獨家的「FACETS」系統,透過臉部數據驅動解算器,再結合動畫師的調整來控制臉部表情,並逐步發展到今日能夠即時瀏覽動捕資料並進行無線傳輸,都是他們持續研發的成果。

「FACETS系統讓演員可以做到群體的表演,而不必擔心周圍的攝影機是否有捕捉到他們的表情。」(圖片來源:Wētā FX)

在國內,動作捕捉技術多應用於遊戲製作,例如用於遊戲角色的動作製作。而在影視製作上,當遇到無法使用現成動作庫素材的特殊題材時,也會利用動作捕捉技術來大量錄製演員的動作。以 2023 年的話題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為例,劇中有許多選舉場景及群眾舉旗歡呼的場面需求,特效團隊沸騰映像便利用動作捕捉技術錄製真人演員的動作,並將這些動作分佈在場景中。

延伸閱讀:揭開熱門台劇《模仿犯》、《人選之人—造浪者》幕後大功臣!一窺甲尚科技如何協助沸騰了映像打造高品質的視覺特效

《人選之人—造浪者》 特效幕後解析

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也出現像 Wonder Studio 這類工具,不同於傳統動作捕捉流程,演員也無需穿戴任何動捕設備,只需要準備好 3D 角色以及真人演出的影片,即可將影片中的真人演員置換成 3D 角色,而且 3D 角色身上的光影效果還可跟影片的環境相符合,雖然該技術目前仍需要後期修正,但相較於傳統使用動捕數據來驅動 3D 角色的方法,已經可以為特效工作者省下將近 80% 的工作量。

延伸閱讀:即日起正式上線!全新革命性 AI 工具 Wonder Studio 釋出,只需一鍵即可讓實拍真人轉換為 CG 角色

Wonder Studio角色置換前後比較圖(圖片來源:Wonder Dynamics)

虛擬製作的崛起,改變影視拍攝流程

過去幾年,一種新的製作工具和流程逐漸改變了娛樂內容產業的創作方式,無論是實拍電影、影集,還是廣播和現場活動。這種創作方式被稱為「虛擬製作」(Virtual Production),結合了傳統與虛擬拍攝的製片手法,涵蓋綠幕、動作捕捉、視效預覽、即時遊戲引擎、LED 攝影棚等技術。這項革新不僅影響了製片、導演、特效指導、燈光師和演員等角色,還改變整個製作流程。

與傳統影視製程相比,虛擬製作的關鍵差異在於將「動畫與特效」的製作提前到前置期完成。以傳統綠幕拍攝為例,拍攝後通常會交給動畫特效公司來合成背景與製作特效,然而這常會遇到現場光線混亂,或是劇組無法即時看到合成效果,影響演員的表現。而虛擬製作則是使用 LED 屏幕牆代替綠幕,透過與遊戲引擎的即時串接,動畫特效團隊能提前製作虛擬場景和光線效果,導演和劇組可以在拍攝當下即時從監控螢幕上看到合成後的效果。

以 2019 年美劇《曼達洛人》為例,據特效製作團隊 ILM 表示,第一季有超過 50% 的拍攝,都使用了虛擬製作流程,也就是以 LED 虛擬棚(LED Volume)取代了外景拍攝,演員在巨大的 LED 螢幕顯示的 3D 場景中表演,不再需要看著綠幕想像。而虛擬製作拍攝流程能夠成功的關鍵,也仰賴了像 Unreal Engine 以及 Unity 這些「即時運算引擎」即時運算高品質 3D 場景的能力,使得製作人員可以在拍攝過程中「即時」調整光影、角度與場景,不需要等待後期處理,大幅提高生產效率,減少重拍需求與時間,並降低了製作成本。

延伸閱讀:從《阿凡達》到《曼達洛人》第二季,資深虛擬製作總監帶你回顧 Virtual Production 十多年的技術變革

《曼達洛人》拍攝畫面(圖片來源:Unreal Engine Blog)

此外,「虛擬攝影機」與「動作捕捉」技術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虛擬攝影機可以偵測實體攝影機的移動軌跡,讓 LED 屏幕內的 3D 場景跟隨鏡頭移動,呈現正確的視差與透視效果。動作捕捉技術與頭戴式攝影機的面部表情捕捉,能夠實現即時的真實與虛擬交互,讓導演能直接看到最終效果。

《阿凡達》拍攝畫面(圖片來源:Wētā FX)

在國內的影視應用中,夢想動畫自 2019 年引進虛擬製作技術,並在 2021 年公視電視劇《茶金》拍攝中首次使用。劇中車窗外歷史感十足的街景環境,是透過 LED 屏幕呈現的。近期,再現影像也運用了虛擬製作技術,拍攝了 2023 年電影《老狐狸》和 2024 年電影《台北追緝令》中的車拍片段。目前,國內提供 LED 虛擬棚的公司包括夢想動畫的 MOONSHINE XR STUDIO、中影製片廠內由再現影像與幻製研所營運的 LED 棚,以及民視的 CYANS LED Virtual Studio

延伸閱讀:透過 LED 攝影棚、高效製程與眾人之力,鍛造精品級的視覺效果!專訪《茶金》特效團隊-夢想動畫

再現影像 LED 棚(圖片來源:RENO STUDIOS)

生成式 AI 工具為影視製程帶來全新突破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已成為當代內容創作者的必備工具。無論是在文字、語音、視覺還是聲音方面,生成式 AI 正以驚人的速度開拓無限可能性。自 2022 年 Midjourney 和 ChatGPT 推出以來,憑藉低使用門檻、免費及快速生成的特性,生成式 AI 迅速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短短兩年內,從文字生成圖片、聲音,再到文字生成影片,眾多生成式 AI 產品與服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目前,創作者已廣泛應用生成式 AI 技術,例如利用 ChatGPT 和 Midjourney 分析客戶需求,包含資料整理、書信溝通、制定提案策略、擬定需求、生成文字腳本及概念設計圖,幾乎每個環節都有 AIGC(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蹤影。在《映CG 數位影像雜誌》第 56 期的採訪中,夢想動畫創辦人林家齊提到,他們在前期設計階段使用 Stable Diffusion 搭配 ControlNet 和 LoRA 等工具,生成場景氛圍圖或角色圖,將腦海中的創意概念視覺化。特別是在影視產業的前期,創作團隊需要透過提案企劃吸引投資者入股。運用 AI 工具快速生成劇照、初始海報與氛圍圖,不僅有助於融資,還能透過快速生成多版本的圖像幫助客戶做出選擇,減少來回修改的時間,降低溝通成本。再現影像的共同創始人黃棨雋也指出,他們在影視製程中融入了 AI 工具,提升了工作效率並改善了流程。舉例來說,前期製作階段的概念設計、動態分鏡及後期製作的面部替換技術,都可以利用 AI 來重現已逝去的演員或改變外貌年齡。

延伸閱讀:「AI 並沒有取代藝術家,反而讓團隊更專注設計與故事上」專訪木下曰本,暢聊如何將 AI 技術 LoRA 導入動畫製程

提到面部替換技術,2024 年初,好萊塢特效公司 RISING SUN PICTURES(RSP)推出「REVIZE™」工具組。透過基於機器學習技術結合視覺特效的製程,REVIZE™ 可用於臉部、身體置換,或進行臉部表情修改與除皺等影視製作中的常見需求。最近,他們運用此技術協助電影《芙莉歐莎:瘋狂麥斯傳奇篇章》,將女主角 Anya Taylor-Joy 的臉部特徵無縫轉移到年輕演員的臉上,成功展現了角色隨年齡變化的效果。

Midjourney 生成電影氛圍圖(圖片來源:OpenArt)

技術與共感並行的未來之路

在數位娛樂產業中,虛擬製作與生成式 AI 帶來的發展與衝擊,無疑迫使創作者與經營者重新思考未來的職涯與工作方式。然而,我們可以以積極的心態看待這場變革,並從中發現無限的機會。如同從底片到數位攝影的過渡期一樣,攝影師的專業角色一直都在,唯有攝影師的眼光才能夠運用適合的科技、捕捉美麗的瞬間。

科技的進步也讓數位內容製作更加便利。高品質擬真的視覺效果、即時運算技術、快速生成的能力,為創作者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成本。與此同時,導演和製片也能將更多資源集中構思「有共感」的企劃內容。觀察近年全球現象級的影視作品,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採用了尖端的製作技術,而在於跨越文化的故事題材、IP 改編,甚至是強大的行銷策略,這些都是創作者在初期規劃時應考量的重要因素。科技雖然提高製作效率與成果品質,打動人心的依然是內容本身。當技術與創意完美結合時,才能創造出引發更多觀眾共鳴的作品。

文章授權聲明

IP 版圖再擴張!借科技跨域之力,打入全球市場
科技與藝術交融新商機!國內外沉浸式展演場館的商業模式分析

相關文章

還沒有帳號嗎? 點此立即註冊!

登入您的帳號